浙江大學微小衛星中心開了個生日趴,主角是兩對孿生兄弟

衛星界的“霍比特族”打算組隊去太空

2016年09月28日16:51  來源:錢江晚報
 
原標題:浙江大學微小衛星中心開了個生日趴,主角是兩對孿生兄弟 衛星界的“霍比特族”,打算組隊去太空

“皮星二號”在太空工作的模擬圖 (圖片來源:錢江晚報)

日前,浙江大學微小衛星中心開了個用學術研討方式慶祝的生日趴。慶生對象,全上了天——距離地球640和525公裡的軌道上,四顆浙大自主研發的皮衛星正在工作,兩顆“皮星一號A”衛星進入太空工作六周年、兩顆“皮星二號”衛星入軌服務一周年。

皮衛星不是調皮的衛星,而是按照重量大小來形容的概念,指重量在公斤級別的微小衛星。

對於浩瀚的宇宙來講,皮星像是衛星界的“霍比特族”。相比大衛星,皮星成本低廉、研制和生產周期短、應急反應快。

在這個特別的生日派對上,科學家們首次講述了浙大皮星家族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皮星一號”神秘失蹤了九年

已經發射成功6周年的“皮星一號A”,名字裡拖著個字母“A”,是因為“皮星一號”這個名字,屬於另外一顆皮衛星。

那是中國首顆發射升空的公斤級皮衛星,尺寸和“皮星一號A”一模一樣,是一個邊長15厘米的立方體衛星,也由浙江大學微小衛星研究中心研制。但遺憾的是,自從2007年5月25日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飛向太空以后,這顆衛星就再也沒有和地球聯系。

“升空以后,它就一直沒有自動開機。”浙大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主任、浙大航空航天學院副院長金仲和教授告訴記者,“當時‘皮星一號’上天后杳無音訊,大家壓力非常大。連續兩周時間,所有相關的科學家和工作人員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幫助下,每天都在尋找這顆皮衛星,最后還是放棄了。”

金教授團隊做了大量的分析,認為“皮星一號”很有可能出現“水土不服”的問題。

衛星上天,首先要經受在火箭中劇烈震動的考驗﹔而到了太空,又面臨著極冷極熱的環境。“‘皮星一號’在設計時,並沒有充分考慮這些惡劣的環境。”金教授說。而在制作工藝上,“皮星一號”幾乎所有裝備都是由當時浙大的學生自己手動焊接裝配的,在發射前,團隊還拆開衛星進行了最后一次調試,這可能都是導致衛星失蹤的原因。

“‘皮星一號’現在還在天上嗎?”記者問。

“按照軌道壽命,它應該還在天上飛。”金教授說。

“皮星二號”撐開了一把纖維“傘”

“皮星一號A”的兩顆孿生星的生日在中秋節。2010年中秋節,它們搭上“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順利進入太空。

記者在浙大微小衛星研究中心看到了“皮星一號A”的模型——邊長15厘米的立方體,重3.5公斤,外身披著36片太陽能電池,其中對地面的一角安裝了一個由浙大光電系研制的360度視場全景相機,用於成像實驗。

金教授給記者看了“皮星一號A”拍攝的地球照片。這張超廣角的相片叫人忍俊不禁,仿佛能想見“皮星一號A”在天上賣力工作的樣子——

圖片中除了能看到雲霧繚繞的地球,還能看見“皮星一號A”自己身上的9個螺絲和兩個天線。

金教授說,“皮星一號A”位於離地球表面640公裡的軌道上,每96分鐘繞地球一圈。每天它們會與西安衛星測控中心有一次通信聯系,傳回軌道定位、健康數據、拍攝的圖像等信息。每隔一段時間,研究中心會從衛星測控中心取回數據。

“皮星二號”要更大一些,上天的也是兩顆孿生星——邊長25厘米的立方體衛星。

去年9月20日,我國新型運載火箭“長征六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將包括兩顆“皮星二號”在內的20顆微小衛星送入太空。這趟“飛天專車”,創造了中國航天乃至亞洲航天一箭多星發射的新紀錄。

20公斤重的“皮星二號”包含了約10公斤的任務載荷質量:其中5.6公斤的任務載荷是一把高級碳纖維“傘”,直徑有1.6米。搭載火箭起飛時,這把“傘”收攏,當衛星進入軌道后,碳纖維“傘”就展開,面積有大約2平方米。“皮星二號”是中國首例承擔重大試驗任務的應用型皮納衛星。這朵太空中奇特的“花”,包含有多項堪稱國際首創的關鍵技術。

一年的時間,“皮星二號”已經繞地球飛行了近6000圈。通過這次驗証,傘狀天線結構將可用於皮衛星和納衛星中,從而能夠在通信、地震監測、行星際探測以及新技術的演示驗証等多個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皮星三號”開啟民用訂制時代

記者在浙大微小衛星中心,看到了“皮星三號”,遺憾的是,它現在的圖片還不能公布。

這顆邊長25厘米,大約20公斤重的立方體衛星跟前面上天的幾對孿生兄弟不同,它可以說是一對龍鳳胎:一個正方體衛星,上面是一個球體﹔另一個正方體,上面是一個“金字塔”。球體和“金字塔”的功能,暫時不能透露。金教授表示,“皮星三號”預計在明年發射。

而從“皮星三號”時代開始,浙大微小衛星中心也將正式面向民用需求,訂制這樣輕巧高能的皮衛星。

原來依賴大衛星做的許多工作,現在皮衛星也能做了。金教授介紹,目前各國小衛星已涉足特種通信、對地觀測、導航增強、海洋探測、航道監控、天文觀測等領域,具體應用包括艦船定位、大氣PM2.5測量、漁業糾紛取証、工廠發貨業務量評估、危險品運輸車和動物監控跟蹤等,甚至把通訊基站放到太空軌道上,實現天基互聯網。“谷歌計劃發射2000顆小衛星,實現互聯網對地球表面無死角的全覆蓋。”金教授說。

“制造一顆幾百公斤級的大衛星,成本在10~20億元人民幣左右,需要花費至少兩年時間。就算制造一顆微小衛星也需要幾億元。”金教授介紹,但制造一顆皮衛星,成本僅為幾百萬元人民幣,時間僅需要幾個月。皮衛星對火箭發射的要求也較低。大衛星從進入發射基地到上架發射,最快也要30~40天,而皮衛星從進場到發射,短短幾天就能完成。

當然,單顆皮衛星的功能相對於大衛星來說是弱的。“皮衛星的編隊飛行,是目前皮衛星研究者的一個美好願景。幾個甚至數十個皮衛星會被同時運送到太空軌道,我們稱之為‘星群’,就像候鳥一樣,按照不同的序列組合起來。衛星之間可以實現數據通信,一起把探測到的數據傳到地面。”金教授說。(記者 章咪佳)

(責編:姬志壘(實習生)、肖玲)

推薦閱讀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 將於11月首飛 9月1日,我國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裝配和測試工作后,將於11月擇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次發射任務。【詳細】

中科院為海外青年學者回國創新發展鋪路搭橋127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及“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的100余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和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代表近日齊聚北京,交流了解國內科研領域最新情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