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往最近類地行星的兩種技術

2016年09月18日10:04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前往最近類地行星的兩種技術

  向另一顆恆星派送宇宙飛船,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就縈繞在科學家的腦海中,幾乎每十年就有一個新的研究建議出現。不過現在,我們有了一個十分實際的目標。

  比鄰星b(Proxima b),距太陽系僅4.2光年,質量約為地球的1.3倍,正位於宜居帶,理論上允許液態水存在。這是近年出現的最有望成為未來家園的類地行星。作為“下一個地球”的候選者,近,幾乎是壓倒一切的勝利,比鄰星b毫無疑問會成為星際航行鎖定之目的地。

  真空中光速299792458米/秒,這是個定義上的值。現今,飛得最快的人造物體是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視野”號,速度僅是光速的1/18000。以當前的科學理論,如果提出飛船能夠以百分之一的光速飛行,還是可以被接受的。4光年的距離在天文尺度上不值一提,但對我們來說仍難以逾越。

  但“搜索外星文明”(SETI)項目天文學家杰夫·科林對《大眾機械》雜志表示,星際航行其實“沒那麼牽強”,他們目前正與NASA開普勒任務團隊合作,用他的話說“這一切都取決於政治和資金”。假設採取廣泛的國際合作,我們盡可以大膽設想在有生之年看到人類去問候那位我們最緊密的鄰居。

  方式一:核動力推進

  上世紀中,美國核科學家首次提出了核脈沖推進方法可用於星際間航行,當時基本想法是:在飛船被火箭等工具送入太空后,即可於高強度防護板后面以一定時間間隔引爆小型核爆炸裝置,推動飛船加速前進。這一思路后來得到改進,演化出三種利用核能的方式:核反應堆的熱能、來自反應堆的高能粒子以及核彈。盡管普遍認為,在所有星際航行的動力問題設想中,核脈沖推進是水平最低的,但也遠超過了我們現在的技術水平。

  與核裂變方式相比,核聚變方式推進飛船的威力要大得多了。按《星際航行概論》(錢學森著)中計算,核聚變火箭的噴射速度就能達到光速的6%。但核裂變發動機在核心制造方面沒有太大困難,核聚變則不行——畢竟迄今我們在地面上還沒有一個能量增益的聚變反應堆呢。

  核聚變推動盡管聽起來嚇人,但其實這種動力方式也被假設可用於載人,隻不過飛行中人員健康問題需要商榷。最重要的是,目前的聚變反應堆容器體積和重量都很驚人,想要用於星際航行,還是得在磁約束或慣性約束方面有所突破。

  方式二:光子推進

  這也許是我們快速到達比鄰星系統的最佳選擇,劃算,技術可以說是現成的。

  因此,就在發現比鄰星b消息公布的第二天,1億美元的“突破攝星”計劃就宣布將自己的目標對准比鄰星b。

  攝星計劃始於今年4月,由科學家霍金與俄羅斯億萬富翁米爾納聯合啟動。其設想利用傳統火箭發射母體太空船,將數千個配備太陽帆的“納米飛船”帶往地球高空軌道,高能激光將在數分鐘內將“納米飛船”加速到20%的光速,驅動其飛向目標。

  該計劃一經公布就引起工程和技術上的廣泛質疑,但項目發起者堅信其可行。攝星團隊希望能在20年至30年內發射飛行器,飛越20年后抵達比鄰星b,預計拍攝到照片時應為2060年,屆時便可發現該星上是否存在海洋與生命。由於距離實在遙遠,照片傳回地球還需要4年多時間。

  當然,即使未來証據表明比鄰星b不支持生命存活,這個位於不遠處的世界依然是人類天文探索事業中最重要的星球之一——我們用最保守方式的估計,在幾百年裡,利用機器人前往比鄰星b,還是完全有可能的。(張夢然)

(責編:李星星(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 將於11月首飛 9月1日,我國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裝配和測試工作后,將於11月擇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次發射任務。【詳細】

中科院為海外青年學者回國創新發展鋪路搭橋127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及“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的100余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和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代表近日齊聚北京,交流了解國內科研領域最新情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