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進門診 寫病歷不用動手

2016年09月08日11:05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原標題:人工智能進門診,寫病歷不用動手

“近中合面大面積牙色充填體,邊緣密合,無叩痛,不鬆動,牙齦未見明顯異常。”病歷單上這串清晰的記錄出自醫生之口,但卻是人工智能幫忙“寫”下來的。

這就是由我國人工智能領軍企業科大訊飛與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共同研發的基於智能語音的門診病歷採集系統,日前在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修復科正式投入試用。

手寫病歷,醫生患者共同痛點

“傳統記錄病歷的方法就是手寫,但是由於醫生每天要接診很多患者,時間緊,壓力大,醫生寫出的病歷常常連自己都不認識,更別說患者了。”談起手寫病歷的弊端,北京大學口腔醫院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呂培軍毫不避諱。

手寫病歷字跡潦草、錯誤眾多看似小事,實際上埋下了不少隱患。因為一旦出現醫療事故糾紛,病歷就成了重要的法律依據。

“智能語音病歷的出現,使手寫病歷質量低、花費時間等問題迎刃而解。”呂培軍說。科技日報記者在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看到,這套語音電子病歷系統,外觀上小巧玲瓏,包括一個可以夾在醫生領口的醫學麥克風,一個可以裝在醫生口袋的發射器,還有一個可以插在醫生工作電腦上的接收器。

醫生在接診過程中,隻需要以口述的方式說出患者的病歷,醫生的工作電腦上就會自動生成結構化的電子病歷。之后,隻需醫生對電子病歷內容進行簡單修改確認,即可打印提供給患者,並完成電子檔保存。

口腔診室,智能語音先“接盤”

雖然外觀不太起眼,科大訊飛醫療業務副總監鹿曉亮介紹,這套小巧的系統裡融入了智能降噪、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等多項核心技術。

“醫學麥克風運用了麥克風陣列技術,可以保証醫生在口述病歷的過程中,排除診室內其他噪音,隻定向收錄醫生的聲音。”鹿曉亮告訴記者。

語音電子病歷系統率先走進口腔門診並非偶然,呂培軍對此深有體會。他介紹,口腔科門診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一般是站在牙椅旁而且戴著手套,雙手被佔用,不方便記錄病歷信息。需要在檢查結束后手寫完成病歷,容易導致醫生在寫病歷時出現遺漏或錯誤。

除了病歷,AI還將接管X光片

“口腔科病歷記錄涉及眾多專業的醫療術語,這套語音電子病歷系統都能輕鬆應對。”鹿曉亮說。記者了解到,目前試用的語音電子病歷系統是通用版,每個醫生使用的版本都一樣,以后可能會應用個性化語音學習技術,推出個性化版本。這樣語音識別的准確率會越來越高。

讓人工智能去“寫”令醫生和患者都頭痛的病歷,只是它扮演的一個小角色。鹿曉亮透露,除了將智能語音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科大訊飛也已將人工智能圖像識別技術運用於醫療影像分析,例如協助醫生在肺部CT影像上標出結節所在的位置,判斷結節大小和性質,分析准確率可達90%以上。未來這一技術還將擴展到乳腺檢測、X光片分析等領域。而口腔數字化醫療技術和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自主研發的自動看牙機器人,甚至將實現自動為患者檢查、修補牙齒。

“總的來說,醫生為患者治病要做三件事,檢查身體、診斷病情、實施治療,”呂培軍說:“無論哪個方面,人工智能都將大有可為。”(記者 劉園園)

(責編:方正(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 將於11月首飛 9月1日,我國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裝配和測試工作后,將於11月擇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次發射任務。【詳細】

中科院為海外青年學者回國創新發展鋪路搭橋127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及“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的100余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和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代表近日齊聚北京,交流了解國內科研領域最新情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