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灘曾出現過一片美麗的藍色熒光海域,從照片上看如夢如幻,令人向往。但海洋生物專家提醒:這是海洋被污染的標志。那麼這些美麗的藍色熒光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危害?
發光體竟是一種藻類
事實上,那些藍色的熒光並沒有圖片上看起來唯美。這些熒光的發光體其實是一種微小生物——夜光虫。夜光虫並不是昆虫,而是藻類,屬於甲藻的一種。甲藻是指具有雙鞭毛的單細胞集合群植物,形狀不定。甲藻中有很多會發光的藻類,夜光虫屬於其中比較著名的一種,因為其形狀像球體且直徑較大,最大可達2毫米。
如果溫度和氧氣含量適宜,這種藻類會大量繁殖,當有海浪或海水被人為攪動時,它們就會發出藍色的光。世界各地都會發生這種現象,其中澳大利亞的吉普斯蘭湖就含有大量夜光虫,其壯觀的藍色熒光湖景色吸引了大量游客。
山東東營孤東海邊的大片泛藍海水,猶如藍色星海。(圖片來源:中新網)
“奇觀”其實並不稀奇
其實,這種現象很久以前就曾出現。隻不過,隨著攝影技術的提高及社交網絡的發展,加上海水溫度升高、氮磷鉀含量增多等因素促使藻類大量繁殖,藍色熒光海現象頻發,這種“奇觀”也就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
海水富營養化是根本原因
生活污水、城市污水、農田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這些污水排入大海后會增加近岸水域的氮含量,造成海水富營養化。海水富營養化會加速藻類繁殖,加劇藍色熒光海現象。此外,人們熟知的“赤潮”現象的產生原因也與此類似。
海水富營養化的危害
海水富營養化會導致藻類和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搶奪海洋生物的氧氣,加上多數甲藻本身就有一定毒性,這些都會導致海洋生物如貝類、小魚、小蝦的死亡。如果一個地方爆發赤潮或出現這樣的藍色熒光現象,就要擔心該地區的海水水質是否發生變化,同時減少食用貝類、魚類和蝦類,避免引起食用中毒。
(作者:果殼網主筆、科普專家 瘦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