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值得擔憂嗎?

2016年08月25日08:1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工智能這一概念自上世紀50年代被提出以來,發展頗為迅速。其實早在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的科幻作家卡雷爾·卡佩克在其《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劇本中就第一次使用了“機器人”這個詞,書中的機器人在獲得了人工智能后屠殺了幾乎所有人類。

(楊默涵/繪圖)

人類對人工智能的恐懼和擔憂在后世延續了下來,比如《2001太空漫游》中飛船的中央電腦,以及《我,機器人》裡的反叛機器人。

《終結者》也繼承了這種擔憂和恐懼,其中的超級人工智能“天網”是一個巨大的操作系統,沒有身體,或者說到處都是它的身體。其實“人工智能”隻要有智能的“大腦”,就算只是個計算機程序,也是人工智能。

好在這只是人工智能眾多幻想中的一面,我們還能看到《機器人總動員》裡溫情可愛的瓦力和伊娃、《星際穿越》裡形狀簡單又蠢萌可愛的“tars”、可以做你“雲女友”的“Her”。

(楊默涵/繪圖)

還有一個陪伴大家很久的人工智能形象——哆啦A夢,堪稱是比大白更早的萬能暖男。

(楊默涵/繪圖)

現實中,科學家們不斷推動人工智能向前發展。因為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模擬人類思維,計算機便是可行的工具,所以人工智能一直伴隨著計算機的進步而發展。

(楊默涵/繪圖)

人工智能的“思維”就是算法,用於指導計算機運作,所以科學家研究如何用新的算法來提高人工智能的“思維能力”。

(楊默涵/繪圖)

從當年“深藍”打敗國際象棋冠軍,到如今“AlphaGo”打敗李世石,都是算法的勝利。

它們只是一個計算機程序,其中“AlphaGO”更厲害,它的主要原理是“深度學習”,即通過思維,也就是算法,對浩如煙海的數據進行深度學習。

(楊默涵/繪圖)

讓人驚訝的不是“AlphaGo”的學習量,而是學習速度。2015年10月,“AlphaGo”剛剛戰勝歐洲圍棋冠軍樊麾,但那時的“AlphaGo”,對戰李世石的勝率隻有1.1%。短短5個月后,它就以4:1戰勝李世石!

由於“AlphaGo”強大的學習能力,谷歌宣布:“要將‘Alpha Go’和醫療、機器人等進行結合”。

人工智能會像電影裡那樣對人類造成危害嗎?

科學技術是把雙刃劍,關鍵在於使用者是好人還是壞人。對於人工智能,人們的擔心在於:它很有可能成為使用技術的“壞人”。

但從目前的實際發展來看,創造出成為“壞人”的人工智能並不容易。人工智能還只是被使用的技術,遠遠成不了我們所擔心的“壞人”。

即使經過漫長的發展,人類有了創造人工智能的技術和能力,科學家在開放使用這項技術之前,勢必會清楚並掌握限制這項技術失控的手段。

其實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就是用新的創造解決已有的問題,以此往復。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擁抱變化,相信自己。(單強)

本文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副教授秦曾昌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趙鵬(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韓春雨實驗結果遭質疑 科學界表示仍需等待 3個月前,因發現了一種革命性的基因編輯方法並在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而“一鳴驚人”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近日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因為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一家實驗室對外宣布能夠完全成功重復韓春雨的實驗。【詳細】

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首次曝光 參加國際訓練意大利撒丁島組織的航天員洞穴訓練任務,來自不同國家的航天員組成乘組,在與外界隔離的復雜洞穴中進行探險、勘查和測繪等活動,並完成採集洞穴樣本、尋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學試驗,旨在通過在極端環境中工作和生活,評估和鍛煉航天員的行為績效技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