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的發展,無人機、智能眼鏡、智能機器人等高新科技產品開始逐步走入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人類迎來了“智能硬件”的新時代,“硬件+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商品模式也吸引了眾多互聯網企業和創業者的追隨與效仿。
亞洲消費電子展上的智能硬件——機器人手機。(圖片來源:人民網)
據環球網報道,2015年,長城會(GWC)在北京舉辦了以“Mobile Everything!移生萬物”為主題的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參會企業包括騰訊、小米、阿裡巴巴、百度、華為、高通、谷歌、京東、網易、大疆等眾多知名互聯網公司,這些企業除了帶來了行業內最前沿的高科技產品,同時也表達了想要跨界合作的意願,希望今后能依托“互聯網+”平台,帶領中國真正走進“智能硬件”時代。
自此,市場上智能硬件產品的數量開始呈爆炸式增長,主要分為以下三大類:1.可穿戴設備,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環、智能襪子、智能眼鏡等﹔2. 智能家居,如Beon智能燈泡、智能冰箱、智能電視等﹔3. 智能醫療硬件,如智能血糖儀、帕金森鞋等。不難看出,智能硬件已延伸到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
“硬件+服務”這種新的商業模式,雖然硬件的推廣復制需要原材料、物流、人力採購等成本,但是作為服務的基層載體,硬件的主要任務是向廣大消費者推廣軟件,而非作為一種盈利工具而存在。以小米手環為例,它的市場售價僅79元,已近乎於手環的硬件成本價。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互聯網終將會迎來“硬件免費”時代。
其實,在“智能硬件”時代,無論是小米、樂視、谷歌還是蘋果公司,都無一例外地採取了硬件零利潤的政策。究其根本,在面臨新的市場蛋糕之時,各互聯網巨頭都希望可以迅速將它佔領,以構建自己的物聯網生態鏈,形成規模化的用戶群。如此說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多企業選擇為消費者補貼硬件了。(羅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