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是“破碎”的嗎?量子引力理論知多少

2016年08月25日08:08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圖片來源:新華網)

時間和空間一樣,都是由一個一個最小的單位組成。如果有一架能夠看到時空微觀結構的“萬能顯微鏡”,我們或許還可以看到時空的“原子”。

從感覺上來看,時間如流水一樣連綿不斷、一去不返,也正因如此,對人類而言,時間顯得異常珍貴。但這一切都只是人們的直觀感受,時間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人們真的可以穿越時光嗎?時間可以停止嗎?

目前,這些問題還沒有定論,但可以嘗試窺探一二,或者任意想象。

站的高,望的遠。為了看清時間的本質,我們要站在成熟的科學理論之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個關於時空的宏觀理論,該理論認為,物質的存在使得其周圍的時空彎曲,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斷的。那麼從微觀看來,時空會是怎樣的呢?

人們常把時間比喻成流水,但從微觀角度來看,流水並不是連續不斷的,而是由千千萬萬的水分子組成的。如果把流水放大去看,其實更像流沙——千萬“顆”水分子的碰撞。再放大一些,還可以看到更小的原子、質子、電子等。那麼,如果把時間和空間盡量放大,也會像流水那樣有“時空原子”嗎?

從微觀角度來研究時空,便繞不開另一個理論——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認為,物質由最小粒子構成,構成單位不會無限細分下去,能量也有最小單位。

其實在物理學界,為了讓物理學在微觀和宏觀上得到統一,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致力於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而時空研究領域正是科學家統一這兩大理論的戰場。

有的科學家(如李·斯莫林,加拿大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創辦者)曾運用量子力學的標准方法來計算時空在微觀尺度上的模樣,其計算出的結果告訴人們:時空是離散的,在足夠小的尺度上,時空也有它的“原子”,這就是圈量子引力理論。當然,現在定論為時尚早,預言需要實驗來驗証,就像量子力學和相對論曾經走過的路一樣。

如今,科學家也已計算出了時間和空間量子單位,即不能再短的時間(10-43秒)和不能再小的空間(10-99cm3)。其中,這個空間被稱為量子體積,具體有多小呢?打個比方,如果把一顆花生米放大到太陽系那麼大,其中的量子體積才能增大到一顆中子那麼大!

當然,量子體積肯定不會那麼簡單,其具體模樣還未可知。時空是一體的,科學家們一直通過數學抽象用“泡沫”來描述時空的量子單位。那麼,怎樣檢驗圈量子引力理論呢?

早期的宇宙會爆發伽瑪暴,短時間內可輻射出大量的伽馬光子。根據圈量子理論,高能光子會比低能光子跑得快一點。雖然這個差異非常小,但光子在幾十億光年的“超長馬拉鬆”中,高低能光子的速度差帶來的效果已非常明顯。如果人們檢測到“同時起跑”的高低能光子到達地球的時間差,就可以驗証圈量子理論。

在統一量子力學和相對論的戰場上,圈量子理論和大名鼎鼎的弦理論是“競爭對手”,但目前這兩種理論都沒有足夠的証據來証明自己的唯一性。科學憑實驗事實說話,相對論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仍然在用於實驗驗証,比如最近的引力波檢測就是對相對論強有力的驗証。

給科學時間,讓我們耐心等待這場“戰爭”的最終落幕吧。(魏玲海)

(責編:左雲森(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韓春雨實驗結果遭質疑 科學界表示仍需等待 3個月前,因發現了一種革命性的基因編輯方法並在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而“一鳴驚人”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近日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因為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一家實驗室對外宣布能夠完全成功重復韓春雨的實驗。【詳細】

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首次曝光 參加國際訓練意大利撒丁島組織的航天員洞穴訓練任務,來自不同國家的航天員組成乘組,在與外界隔離的復雜洞穴中進行探險、勘查和測繪等活動,並完成採集洞穴樣本、尋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學試驗,旨在通過在極端環境中工作和生活,評估和鍛煉航天員的行為績效技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