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科協主辦、人民網協辦、北京天文台及北京大學承辦的“科普中國講座”北京大學專場於7月在北京大學理科教學樓108教室舉行。本期特邀汪景琇院士蒞臨講堂,為大家開展名為“太陽物理和空間科學”的講座。
汪院士以屈原的《九歌·東君》為引,切入主題,將人文思想融入科學。隨后,汪院士借助圖文並茂的幻燈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展示了太陽的相關信息,並介紹了國內外對太陽觀測及研究的現狀。他分析了研究太陽和空間物理的必要性,同時,他還列舉了中國學者在太陽研究過程中的貢獻與責任。在場的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
同學們深入思考,積極交流,爭先恐后地向汪院士提出與太陽外部能量來源、暗物質、太陽物理與基礎物理之間的關系等相關的問題。此次講座與科學緊密相關,既向大家普及了太陽物理的相關科學知識,同時也激起了同學們對於這一學科的興趣。
汪院士在講座現場介紹太陽物理與空間科學。(王胤喬 攝)
同學們踴躍提問,積極互動。(王胤喬 攝)
午后,同學們分為常規營與天文營兩隊開展活動。其中,常規營的各班同學分為A、B兩組進行素質拓展。A組同學在新太陽學生活動中心地下B101開展“挑戰150”的游戲。參與“挑戰150”的同學們需要在150秒內完成“不倒的森林”、“能量傳遞”、“集體跳大繩”、“巧拋彩球”、“坐地起立”以及“我是最棒的人”這六個團體項目。這既考驗了同學們團體協作的能力,又能提升整個集體的默契,增進營員之間的感情。從一開始的磕磕絆絆,到最后的圓滿成功,營員們在游戲中的進步顯而易見。
同一時間,B組的趣味定向越野也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各個班級之間相隔5分鐘從百周年紀念講堂的南門出發,依照文字或圖片提示在燕園中尋找相應地點及文物。定向越野的路線中設有三個任務點,在這些任務點分布有講解員,為到達的隊伍介紹燕園文物的歷史,學員們到達終點后,需要回答與這些歷史有關的問答題。這項游戲既鍛煉了營員的體能,又考驗了他們的信息搜索能力,同時,也讓營員們對北京大學的人文歷史有了進一步了解,使他們在揮洒汗水、欣賞美景的同時,能夠深刻感受燕園深厚的文化底蘊。
游戲過程中,領隊及輔導員不忘提醒學員注意安全,並已在活動開展前與校醫協調,以防萬一。在細致的安排之下,整個活動順利地落下帷幕。
“科普中國講座”由中國科協和人民網聯合主辦。該講座定期邀請國內科學領域專家蒞臨講堂,與社區居民、中學生及大學生等分享前沿科技成果。本活動旨在為全民普及科學常識,讓民眾領略科學技術的魅力,從而促進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技術的良好風尚。(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