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科學之《后天》——冰河期真的會來嗎?

2016年08月16日07:50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電影《后天》一直被人們奉為災難片的典范,片中體現了人類的勇氣、偉大的親情和純潔的愛情,對於災難的刻畫也是入木三分。影片不局限於主線人物,而是通過多種客觀的角度,將氣氛烘托到最高點,讓人身臨其境。

當然最令人難以忘懷的還是影片中的災難,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冰層融化后流入大西洋,導致海水鹽分稀釋,沖過了臨界值,使得“溫鹽環流”停止流動。於是海洋溫度急劇下降,強力風暴的旋轉把巨冷空氣從對流層拉下來,北半球發達地區轉瞬變成酷寒的人間地獄——地球上又一次冰河期突然降臨了。

那麼,這可怕的一幕是否會在現實中出現呢?

資料圖:內蒙古呼倫貝爾市的那達慕大會。(圖片來源:新華網)

首先,氣候突變這一現象確實是存在的。早在12000年前左右,就有一次氣候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仙女木事件”。整個事件簡單來說就是北美大陸的冰川融化,大量的融水阻止北大西洋的溫鹽環流向亞極地輸送熱量,造成地球氣溫在數百年的時間內驟降15攝氏度。聽起來好像是和《后天》的情形有些相似。而在過去10萬年內,類似的事件就發生過20多次。但是,按照已有的數據來看,氣候變化需要大概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時間,絕不像電影中所描繪的幾天就能搞定。

再來看看大洋的“熱鹽環流”。海洋承載了地球中90%的熱量,而水是自然界中比熱容最大的化合物,海洋能夠吸收大量熱量而不會引起較大的溫度變化。可以說水是地球的“空調”,能制冷也能制暖。海水的密度主要受到溫度和鹽度的控制,越冷越咸的海水密度越大,反之,越暖越淡的水密度越小。大洋的熱鹽環流就是一個由於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分布不同而驅動的緯向環流。北大西洋地區的水因為比較冷,相對也比較咸,所以這個地方的水會下沉,然后流向低緯度地區再上升到海表面,最后通過海水表面的環流回到北大西洋。通過這個過程,熱鹽環流會把低緯度地區多余的熱量輸送到高緯度地區,所以它對於維護全球的熱量平衡有很大的作用。當全球氣候變暖時,很多陸地冰川會融化,大量的淡水輸入到大西洋北部,導致當地的海水密度變小,便不能沉到深海中,熱鹽環流就會減速或者停止。這樣就導致全球的熱量平衡被打破,高緯地區異常寒冷。影片中“后天情景”的產生基本上就是遵循這樣一個過程,但是這一過程同樣也被電影中的藝術手段夸大了,比如片中的巨型風暴就是藝術加工的產物。

因此,像《后天》中那樣來勢洶洶的氣候災害基本是不會出現在現實生活中的。但是,全球氣候變暖給地球帶來的隱患確實是客觀存在的,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努力,提倡低碳環保、綠色出行,還地球母親一個美好的明天。(楊傲飛)

本文由中國科協原科普部副巡視員朱向平進行科學性把關。

(責編:王珂園(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韓春雨實驗結果遭質疑 科學界表示仍需等待 3個月前,因發現了一種革命性的基因編輯方法並在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而“一鳴驚人”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近日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因為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一家實驗室對外宣布能夠完全成功重復韓春雨的實驗。【詳細】

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首次曝光 參加國際訓練意大利撒丁島組織的航天員洞穴訓練任務,來自不同國家的航天員組成乘組,在與外界隔離的復雜洞穴中進行探險、勘查和測繪等活動,並完成採集洞穴樣本、尋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學試驗,旨在通過在極端環境中工作和生活,評估和鍛煉航天員的行為績效技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