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華盛頓8月8日電 在分析了埋在南極冰下的一個粒子探測器的觀測數據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8日宣布,他們沒有找到假想中的惰性中微子,因此他們能“99%肯定”惰性中微子不存在。
中微子是一種不帶電、質量極小的基本粒子,是宇宙中繼光子之后數量最多的粒子。宇宙射線與地球大氣層之間的反應會產生大量中微子,太陽內部的核反應也會產生中微子,每秒鐘有數萬億個中微子從地球穿過,並且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阻擋它們。
根據粒子物理標准模型可知,中微子分為三種,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其中前兩種可以被人類觀測到。中微子能自由穿過地球,且幾乎不與其他物質作用,因而難以捕捉和探測,被稱為宇宙中的“隱身人”。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些實驗提出被稱為“惰性中微子”的第四種中微子存在的可能性。
惰性中微子不參加除引力之外的任何相互作用,它的存在可以解釋一些粒子物理學及宇宙學的重要前沿問題,如什麼是暗物質,但它也會對現有的粒子物理標准模型構成挑戰。
在發表於新一期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的研究中,科學家分析了南極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兩組持續時間各一年的觀測數據。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由5160個光學傳感器串聯而成,它埋在南極冰下2公裡深處,體積達1立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中微子探測器。2013年,這個天文台曾首次捕捉到源自太陽系外的中微子。
項目首席科學家、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弗朗西斯·哈爾曾教授說,如果惰性中微子存在,那麼它將會在冰立方中微子天文台上產生“非常明顯”的信號,但他們一無所獲。研究團隊因此得出結論,他們“99%肯定”,此前實驗所提出的惰性中微子不存在。
早在2014年,參與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的科學家也在《物理評論快報》發表文章,表示自己沒有找到惰性中微子存在的証據。(記者林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