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生物多樣性不能簡單局限在物種層面

2016年08月10日13:34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不應“走偏”的物種保護

開欄的話

生物多樣性是地球生態系統存續和發展的基礎,而青藏高原保存著最為獨特的高原生態系統。日前,青海省林業廳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舉辦的“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研討會”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召開。那麼,來自管理部門、科研院所、高校、公益組織等的專家學者,認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存在哪些問題?又提出了哪些建設性意見?

青海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以保護黑頸鶴為主的自然保護區,但這裡不只是“黑頸鶴之鄉”,更是高原獨特生態的保護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是將生物多樣性概念引入中國的科學家之一,對此,他深有感慨:“1991年生物多樣性概念被引入中國,20多年來,這個概念從少數科學家的理念到深入公眾之心,取得了巨大進步。我們完全有信心,通過我們自己努力,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但目前一個突出的問題是,生物多樣性中對物種的保護,往往就物種保護物種,而缺乏對相關生態系統的關注。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的基礎,我們保護物種必須在生態系統中進行,而我們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生態系統的正常發展。”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呂植教授非常贊同這個觀點,這位被稱為“中國的珍妮·古道爾”的科學家和她的團隊一年總有半年要工作在野外。她是中國最早從事大熊貓保護的科學家之一,但她對大熊貓保護的現狀卻有自己的看法:“聽說新的大熊貓保護計劃要在北京、上海、廣州建立三個新的大熊貓繁殖中心,對此,我持保留意見。人工飼養繁殖花費昂貴,也不是保護的最終目的——保護的目的應該是要讓大熊貓野外種群在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中生存下去。不能僅保護熊貓本身,而讓其棲息地面臨的威脅依然繼續。”

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長趙新全帶領團隊研究發現,進行禁牧封育的草場恢復得反而不如進行適度放牧的草場,“適度放牧可以加速營養物質循環,可以去除凋落物,可以提供多樣化的生態系統,為物種生存提供更適宜的場所”。趙新全的團隊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進行了十年封育實踐,“草地封育時的物種數是29種,適度放牧是36種。生物量也發生了變化,封育時的生物量是每平方米350克,放牧的時候可以達到每平方米400克”。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呂植帶領團隊對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進行過多年跟蹤研究。她的團隊發現,在青藏高原,猛禽的數量恢復非常緩慢,“過去從西寧開車到玉樹,幾乎每個電線杆上都停著一隻大 或其他猛禽。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我們猜測,這或許與我們架設了更多高壓電線、修建了更多公路、人流不斷增加等原因有關。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或許和滅殺鼠兔有很大關系”。

趙新全說:“土壤、水、氣候,植物、動物、微生物,自然是一個動態平衡系統。我們應該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不存,單個物種不可能存在。”

“保護生物多樣性需要依靠大熊貓、白鰭豚這樣的明星物種引起公眾的關注,但不能把生物多樣性簡單局限在物種層面。”陳宜瑜說,“生物多樣性不是一個簡單的物種概念,它包括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等,我們在研究時不能偏廢。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必須以生態系統為基礎,以物種保護為目標,以保護生態為最終目的。而這,需要更多高水平科學家投入其中。”(齊芳)

(責編:趙鵬(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韓春雨實驗結果遭質疑 科學界表示仍需等待 3個月前,因發現了一種革命性的基因編輯方法並在頂級期刊《自然·生物技術》發表而“一鳴驚人”的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韓春雨,近日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因為到目前為止,全球還沒有一家實驗室對外宣布能夠完全成功重復韓春雨的實驗。【詳細】

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首次曝光 參加國際訓練意大利撒丁島組織的航天員洞穴訓練任務,來自不同國家的航天員組成乘組,在與外界隔離的復雜洞穴中進行探險、勘查和測繪等活動,並完成採集洞穴樣本、尋找生命等一系列科學試驗,旨在通過在極端環境中工作和生活,評估和鍛煉航天員的行為績效技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