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8月9日報道,日本德島縣立博物館9日發布消息稱,今年7月,在該縣勝浦町約1.3億年前的白堊紀前期地層中,發現了食草恐龍的牙齒化石。據分析,該化石來自以較長頸部與尾部為特征的“蜥腳類”恐龍,屬於日本最古老級別。這是日本國內出土的第11例蜥腳類恐龍化石,而在四國地區則尚屬首例。
該博物館稱,這塊化石長約2.3厘米,根據它鏟子般的形狀及磨損面呈V字等特征,可斷定其為“泰坦巨龍類”恐龍的牙齒,而該恐龍的身長則估計在10米左右。
化石由該縣的化石愛好者、公司職員田上浩久與其就讀初二的長子龍熙於7月3日挖掘植物化石時發現。
恐龍化石集中於日本最長的斷層帶“中央構造線”的北側。德島縣立博物館的?野泰之稱:“在海底沉積地層較多的南側發現蜥腳類化石的僅有群馬(神流町)、三重(鳥羽市)與德島三縣。這次與此前在鳥羽市發現的化石應該幾乎是同時代的。”
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特別館長東洋一也滿懷期待地表示:“有食草恐龍的地方一定也有食肉恐龍,而且可能就埋在附近。”該化石將於本月10日至9月25日在德島縣立博物館進行展示,並由兩館合作推進研究。(記者 馬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