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事件解疑釋惑系列報道】

千年不倒、奇觀頻現 探秘遼寧千年奇異石廟效聖寺

2016年08月05日15:23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鞍山岫岩臥鹿山大山深處,藏有一座千年石廟,千年不倒,奇觀頻現。這座石廟叫效聖寺,當地人稱其“老古廟”,它位於遼寧岫岩縣岫岩鎮南24公裡的楊家堡鬆樹秧村境內。站在廟宇門前,沒有人不被這座“石廟房、石佛像、石鐘樓、石圍牆”的建筑感到驚奇。

“老古廟”相傳始建於唐代,原為3間草堂,由於被火燒毀,后改建為純石結構,廟高5.40米,長9.15米,寬5米,除門窗為木料外,其梁、柱、瓦、檐、脊、牆等都是用青白色花崗石料精工鑿刻,用360塊石條砌成,以36塊巨型石瓦覆蓋殿頂,重達5000余公斤的石檀石柱皆以卯榫吻合而成,整個建筑渾然一體,雄偉壯觀,結構奇特。

探究“老古廟”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貞觀年間。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該廟豎有石碑1幢,碑高5尺,但碑文已漶滅不清,隻在碑尾落款處可看出有“貞觀年尉遲恭監修”8個字。《奉天鄉土志》詳細記載了重修的時間,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柏世彩建廟時為一勞永逸,遂建成巍然屹立的純石結構的石廟。工程中,由於資金不足,柏世彩賣掉了自己的田地當做工錢,最終石廟才得以竣工。

解放后,效聖寺遭受了一次較嚴重的破壞。1981年由遼寧省文化廳撥款進行全面維修,並新建仿東廊房三間,在廟的西側又建碑林一處和仿右山門一座,建圍牆長60.4米。1982年2月1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8月5日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2月20日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走進“老古廟”,看到三間正殿,36塊精制巨型石瓦覆蓋殿頂。兩根大柁均長4.3米,兩根二柁均長1.8米,粗0.8米,大柁每根重約2.85噸。室內石柱四根,高2.6米,粗1.1米。石廟東西山牆由61塊條石砌成,廟后牆有65塊條石,廟前牆有30塊條石,石脊瓦為8塊,廟的前后坡各鋪有長3.2米,寬0.6米,厚0.25米的石瓦18塊。正殿殿內原有五尊神佛像,全是石質雕成。

如果說全石材結構已經足夠令人稱奇,那麼石廟棚頂的石梁可以預測天氣的“功能”,就令人嘆為觀止。觀看石梁濕潤程度,就可以測定有雨無雨。此奇事在《岫岩志略》中就有記載:“石廟東脊檀能預報天氣雨晴,該檀雨前異兆為‘小雨微潤,大雨重潤,不雨不潤’”。寺裡的僧人說:“根據多年的實際觀察,確實有此現象。”不過奇象之因至今不解,還有待專家前來解密。

關於石梁的傳說,還有神奇之處。據《岫岩志略》記載,“豎立梁柱時,石梁數千斤,不數十人而舉,如有神助”。

古今文人墨客,給古廟留下不少匾額、楹聯和碑文。在“老古廟”的西側有碑林一處,置有從明清至民國期間的廟碑和墓碑50余幢。草、隸、篆各體書法一應俱全,石碑圖案精美,雕工細致,是一批石刻藝術佳品。

效聖寺的正門迎面挂有《效聖禪寺》匾額,門的背后挂有《洞天福地》匾額。正殿檐下挂一《古石殿》匾,兩門柱楹聯的上聯是“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下聯是“佛號經聲喚回苦海夢迷人”。山門左側立有一幢1823年(清道光三年)的石碑,碑上署名是“岫岩城守尉,兼奉恩將軍,宗室,岫岩理事分府”。這個落款足以証明,當時清廷在岫岩實行的是旗、民分治的兩套統治體系:一套是旗衙門,也就是所謂的“城守尉衙門”,管理旗人的軍政事務﹔另一套是民衙門,也就是所謂的“岫岩廳理事分府”,管理民人事務。當時的兩個衙門是各不統屬的。

正殿東西兩側還建有廊房,東側廊房南側有石鐘樓一座,由四根石柱支撐而起,全高3.9米,其建筑材料與正殿相同。鐘樓正殿前為山門,寬2.57米。石廟西側有一碑林,建於20世紀80年代,其中坐落著從全縣收集來的古石碑70余座,其鐫刻年代,自明萬歷年起,止於民國年間,尤以清碑居多。(陳扶宜)

(責編:余悅(實習生)、肖玲)

推薦閱讀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 將於11月首飛 9月1日,我國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裝配和測試工作后,將於11月擇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次發射任務。【詳細】

中科院為海外青年學者回國創新發展鋪路搭橋127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及“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的100余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和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代表近日齊聚北京,交流了解國內科研領域最新情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