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預報有多難? 專家為您來解密

2016年07月26日08:35  來源:人民網-科普中國
 
中央氣象台高級工程師王毅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記者採訪。(胡熙波/人民圖片)
中央氣象台高級工程師王毅接受人民網科普中國記者採訪。(胡熙波/人民圖片)

我們時常抱怨天氣預報不准,甚至說一些氣話:“天氣預報沒有一次是准的。”那麼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有多少?影響預報准確率的因素又有哪些?中央氣象台高級工程師王毅為您解疑釋惑。

天氣預報准確率指標體系

准確率是用來評定天氣預報是否准確的一個指標。表示天氣預報准確率的方法有很多,例如:預報技巧評分、誤差等。為了評定不同天氣預報項目的准確率,氣象部門提出了一系列相對標准的預報准確率指標體系,如表征數值預報模式水平的平均誤差、表征天氣事件預報准確率的預報准確率、表征台風預報水平的台風路徑預報誤差等。

不同類型的天氣,預報准確率是不同的。像高溫、寒潮這些空間影響范圍較大、時間尺度較長的天氣,預報准確率就比較高。我國24小時晴雨預報和最高溫度、最低溫度預報的准確率近些年來逐步提高,基本都能達到80%以上,中央氣象台的台風路徑預報准確率近幾年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路徑預報絕對誤差從過去的200多公裡降低到2014年的78公裡。

但有些天氣發生得突然,具有很強的局地性特征,這種天氣預報起來就比較難,准確率低。例如強對流天氣,像短時間內發生的強降雨、強雷電、大風、冰雹、龍卷等,它的預報准確率就非常低。像美國這樣的氣象科學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它的暴雨准確率一般在20%,我國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已基本上接近。

暴雨預報是非常難的科學技術問題

王毅告訴記者,暴雨預報的確也是非常難的科學技術問題。由於人們對下不下雨、是否是暴雨最為關心,降水預報是業務預報中的重點,對降水定時、定點、定量的精細化預報是未來發展方向。

在解釋暴雨預報困難的原因時,王毅指出,大氣降水是不均勻的,如果把降水這一過程類比於我們拿起一盆水向外潑,那麼潑出去的水肯定是不均勻地落在地面上,會有被淋濕的地方,也會有沒被淋到的地方,實際的落區也會與預計的落區有所差異,這就是大范圍降水過程中局地可能會出現漏報與空報的原因。在這個過程中,預報員要想判斷哪幾個點降水最強,更是難上加難。

王毅介紹說,24小時降水量為50毫米及以上的雨稱為“暴雨”。暴雨通常是由中小尺度天氣系統造成的,空間尺度一般在20至200公裡。而我國目前探空站之間的距離至少在200公裡以上,在空間和時間分辨率上對這種較小尺度天氣系統相關信息的捕捉能力有所欠缺,就好比用網捕魚,網眼太大,小尺度的天氣系統難免會成為“漏網之魚”。

一般來說,形成暴雨需要三個條件,即充足的水汽供應,較強的垂直上升條件和一定的降水持續時間。在暴雨預報的過程中,預報員需要充分考慮這三個條件來判斷降水過程可能形成暴雨的量級。

所以,暴雨的中短期預報相對來說存在一定的難度,尤其是在准確捕捉或判斷強降水中心的落區和時間方面,而衛星、雷達等觀測資料更多的是在短時臨近預報中發揮作用。(鞏盼東)

(責編:王珂園(實習生)、肖玲)

推薦閱讀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運抵海南文昌 將於11月首飛 9月1日,我國最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安全運抵海南文昌清瀾港。火箭完成一系列裝配和測試工作后,將於11月擇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實施首次發射任務。【詳細】

中科院為海外青年學者回國創新發展鋪路搭橋127名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及“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以及來自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日本等國家的100余位海外優秀青年學者和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代表近日齊聚北京,交流了解國內科研領域最新情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