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核磁共振掃描技術,了解人類大腦各個區域的動態相互作用模式,並揭示其動態變化的產生機制,從而首次繪制腦功能網絡的動態圖譜——記者25日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教授團隊的研究獲新進展。該研究發現,大腦功能網絡的動態變化與人類的智能高度相關。據此,未來將有可能通過賦予人工智能系統內部各部件動態相互作用的模式,使機器人真正具有人類的思維方式,這一重大成果或將對人工智能的發展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我們的研究工作最初是從理解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大腦動態變化機制和疾病診斷出發,然而卻意外地通過這一工作在解析人類智力上有了驚人的發現。”馮建峰說。
近年來,馮建峰帶領的復旦大學團隊和英國華威大學團隊,一直致力於定量刻化人腦的動態變化,識別人腦不同區域之間動態相互作用的機制以及其在精神疾病中的改變。這項研究發現,人腦中與學習、記憶緊密關聯的腦區表現出高度的“可變性”。這意味著這些區域同大腦其他部分之間的連接模式變動得更加頻繁。另一方面,人腦中與智力相關性小的區域,包括視覺區、聽覺區和感覺運動區,皆表現出了低“可變性”和低“適應性”。一個人的大腦“可變性”越強或越靈活,個體的智力以及其創造力也就越高。
目前,人工智能系統並不具備“可變性”和“適應性”。而這兩種人類獨特的智能特性,已被該研究証實為對於人類大腦的學習能力至關重要的兩點。大腦網絡動態圖譜的繪制,未來可應用於構造更先進的人工神經網絡,使計算機具備學習、成長和自適應的能力。這一研究成果還在重大腦部疾病的診療上帶來重大發現,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閉症患者以及多動症患者的大腦默認網絡中,都可以觀察到“可變性”的狀態變異。這也意味著,大多數精神疾病的根源來自於大腦可變性或可塑性方面的改變,而這一認識可使科學家們能夠更有效地治療甚至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記者顏維琦 曹繼軍)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