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最新研究發現,全球近五分之一的氣候變暖現象在150年前就已經發生,但由於記錄溫度的方法存在問題,導致未能從歷史記錄中發現這一變化,研究論文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
新研究將過去測量溫度方式所記錄的歷史數據與改進測量方式后的數據分別輸入到氣候模型,對兩個模型進行同樣的計算和觀測,使得全球氣候變暖評估首次做到真正的橫向比較。
新研究的結果與預期的近來全球變暖情況基本一致。該論文第一作者、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馬克·理查森表示,北極氣候變暖的速度快於地球的其他地區。此前,由於難以接近北極的低緯度地區,隻有很少的歷史溫度資料,為此,研究人員建立了新的氣候模型來彌補有限的歷史記錄。與新的北極氣候模型相比,之前北極溫度測量數據的不足導致了氣候變暖幅度不大的研究結果。
這項研究還解釋了其他兩個問題。首先,歷史數據將空氣和水的溫度混淆在一起,而模型測量結果隻反映空氣溫度。因為水比空氣冷,所以過去的測量方法也將歷史記錄向寒冷的方向傾斜。其次,自1860年開始記錄溫度時,北冰洋有相當多的冰。對於海洋冰封地區,早期觀察員隻能記錄附近的陸地氣溫。后來,觀察員轉向水溫測量,這也導致溫度報告偏低。
研究人員稱,自1860年代以來,歷史測量數據隱含了大約19%的全球氣溫變暖現象。這足以說明僅通過歷史記錄計算產生的溫度數據,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使用的由氣候模型得到的結果冷約90%,IPCC在氣候變化具有權威性的評估報告。新的橫向比較研究顯示,歷史溫度計算結果接近於IPCC模型的中間值。(記者何屹)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