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蘭州日報報道,17日晚至18日,蘭州市受持續降雨影響,多處路段出現嚴重積水現象,其中南山路部分路面出現坍塌。我們經常會看到暴雨過后地面坍塌這樣的新聞,似乎“逢雨必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地面塌陷不僅會毀壞城鎮設施、工程建筑、農田水利,還會干擾破壞交通線路,造成人員和牲畜傷亡,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經考証,之所以會出現“逢雨必塌”的現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地面結構疏鬆,被水浸潤后下沉,形成空洞。
城市固有的地質條件、城市中的各類地下工程(如電力、熱力、排水施工等)以及過度開採地下水等都會對臨近道路的地層結構產生破壞性的影響,導致土層的不穩定。當遇到惡劣天氣時,大量雨水無法及時排出,長期淤積在道路上,會導致路面土壤的含水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土質極易變得疏鬆,而后產生下沉,形成空洞。
2.地面有通貫結構空隙,被水浸潤的同時產生沖刷,造成空洞。
一些地面結構空隙若與其它管道、暗河、溝渠相連通,在長期浸潤與沖刷的情況下,也會形成地面空洞,進而引起坍塌事故。
3.結構應力不平衡。
若地面的一側存在溝渠水道或山溝,被雨水浸潤后的地面泥土質量迅速增加且流動性加快,極易向支撐力弱的方向滑動,形成空洞。
綜上所述,之所以“逢雨坍塌”,主要是由於地表土層的應力發生改變,而誘因則一定是水的浸潤。一些城市,地下管道年代久遠,未能進行及時維修,就會經常出現破損或泄露的情況。泄漏的水會沖走土顆粒,導致路面下土層疏鬆,進而加劇地下空洞的形成。此外,城市排水系統的不完善也會導致雨水下滲造成土質結構疏鬆,長此以往,也會極大增加地面塌陷事故發生的概率。(黃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