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由於地質條件的發育和作用因素不同,可將地面塌陷分為岩溶塌陷、採空塌陷和黃土濕陷三種類型。根據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新聞報道,我國各類型的塌陷主要分布如下:
一、岩溶塌陷分布區域
岩溶塌陷是指岩溶地區下部可溶岩層中的溶洞或上覆土層中的土洞,因自身洞體擴大,加上自然與人為因素的影響,頂板失穩而產生塌落或沉陷的統稱。岩溶塌陷多發生於碳酸鹽岩、鈣質碎屑岩和鹽岩等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區。目前己見於除北京、天津、上海、河南、甘肅、寧夏、新疆以外的24個省市區,但主要分布於河北、遼寧、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省份。整體來說,華南岩溶塌陷多而強,華北相對少且弱一些。
二、採空塌陷分布區域
採空塌陷是指由於地下挖掘形成空洞,造成上部岩土層在自重作用下失穩而引起的地面塌陷現象。山西、黑龍江、江蘇、安徽、山東等省屬於採空塌陷的嚴重發育區。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國的採煤、採礦區也均有採空塌陷出現,這主要是由於盲目開採、濫採等不合理行為,加之爆破等一些震動因素,使得頂板較薄之處極易塌陷產生事故。
三、黃土濕陷分布區域
黃土濕陷是由於其特殊的地質性質而產生的地面塌陷。黃土具有在自重或外部荷重下,被水浸濕后其土壤結構迅速被破壞而發生突然下沉的屬性。黃土塌陷主要見於河北、山西、黑龍江、河南、陝西、甘肅、青海、寧夏等8個黃土分布的省份。
除了上述三種類型,還有諸如玄武岩地區因通道頂板產生的塌陷等,但其分布較局限。總的來說,岩溶塌陷在我國分布范圍最廣,採空塌陷次之。(孫奕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