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起源於“爆炸”還是“反彈”?

2016年07月22日09:16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宇宙起源於“爆炸”還是“反彈”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宇宙的誕生過程可能並非我們原先設想的那樣激烈。根據一項最新研究,宇宙在誕生過程中可能經歷過反復的膨脹和收縮,宇宙從一種狀態切換為另一種狀態,卻始終沒有發生徹底的塌縮。

這一最新的理論被稱為“大反彈”理論,該理論其實已經經歷了很長時間的討論,但最近科學家們發展出一種模型,能夠為這一理論的可能性提供証明,從而允許一個新的宇宙從先前的收縮狀態過渡為膨脹狀態並不斷成長。

在這項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指出,早期宇宙中的所有粒子都應當是由量子力學原理支配的。這一機制有很多重要的結果,比如它讓原子的存在成為可能,並防止電子在圍繞原子核運動時失去能量並消亡。

盡管亞原子粒子遵循量子力學原理,但更宏觀的物質則不會遵循,從而打破平衡。研究人員認為,在早期宇宙中,整個宇宙都應該適用同一種物理學原理。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宇宙不會在收縮階段一直收縮下去直至自身崩潰,量子力學原理會使其避免這樣的結果。

根據這一模型,研究人員猜測我們所在的這個宇宙很有可能是從前一個收縮的宇宙中誕生的。這就意味著宇宙可能並非從一個物理學定律全部失效的“點”上經由大爆炸而來。

隨著研究工作的繼續深入,科學家們正期待著能夠運用這一模型解釋宇宙中其他很多元素的起源問題,比如星系是如何誕生的。對此,科學家指出:“我們的模型能夠給出關於大爆炸理論的可能解釋方案,這也開啟了對於宇宙形成全新解釋的大門。”

(責編:左雲森(實習生)、樂意)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