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 螞蟻也會培植真菌

2016年07月22日08:5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螞蟻也會培植真菌

馴化農業作物並非人類特有行為,螞蟻也會通過培植真菌來獲得可食用的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7月20日,國家基因庫、哥本哈根大學、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和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的科學家在《自然通訊》發表最新成果,揭示了螞蟻培植真菌之謎。

科學家通過全基因組分子鐘分析,發現螞蟻種植行為最早起源於第三紀早期(5500萬—6000萬年前)的低級真菌培植螞蟻,這類螞蟻採集環境中存在的真菌進行培育,未進行物種選擇。於3000萬年前,不同的高級真菌螞蟻開始挑選自己適合的真菌物種進行培植。而后又轉化成具有高級馴化能力的切葉蟻,它們採集樹葉並利用樹葉的殘渣對特定真菌進行種植培養,類似大規模的工業化培養真菌。

研究還發現真菌培植螞蟻的進化過程跟人類的農業文明演化有許多相同點。首先,兩者都由靠採集和狩獵為生的祖先進化而來。高級真菌培植螞蟻的物種主要分為工蟻和繁殖蟻,而在切葉蟻裡,工蟻又進一步分化出從事樹葉採集、蟻巢防御的大工蟻和體形較小負責種植真菌和撫養后代的小工蟻。這與人類農業文明高度發達之后開始出現社會分工現象類似。人類的農作物被馴化后往往在野外很難生存,類似地,高級真菌培植螞蟻馴化后的真菌也失去了野外自由繁殖的能力,必須得依靠螞蟻才能繁殖。而且類似人類的農作物,比如小麥、土豆、蘋果、白菜等,相對野生品種都出現了多倍化現象,被專性培養的真菌也出現了多倍化現象。

國家基因庫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負責人張國捷表示:“螞蟻在培育真菌的過程中,自身同樣經歷了類似人類適應農業文明所產生的基因組變化。”(記者劉傳書)

 

(責編:左雲森(實習生)、樂意)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