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印象裡的工科生,總被貼上“宅”“邋遢”“木訥”的標簽。然而在RoboMasters戰場上,他們則被冠以“神射手”“霸道leader”的名號。有人因技術功底深厚而“深藏功與名”﹔有人因操作機器人“溜得飛起”而收獲歡呼﹔有人因戰術制定得詭譎離奇而被頻頻提及……機器人大賽的賽場上,這些未來的青年工程師們,懷揣著機器人之夢而來,成為賽場上的“明星”。
一切和游戲宅們熟悉的對戰世界一樣。紅藍雙方,互相對峙。你可以誘敵深入,也可以埋伏突擊﹔你可以“擒賊先擒王”,直搗對方基地﹔也可以陣地戰,短兵相接,一對一互射。符文、血量、基地、英雄……這些電子游戲中的設定,被搬到了RoboMasters2016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中。16日到24日,來自全國79所高校的95支參賽隊伍在4座城市中分賽區“開打”。
要熱血,也要謀略。這是“機器戰爭”,也是展現技術對抗魅力的競技場。“我們希望大賽能為青年工程師提供舞台和聚光燈,讓他們在實踐中進步成長,也讓科技成為新的時髦。”賽事承辦方大疆創新公關總監王帆說。
戰場
設定如同游戲,對戰決定生死
16日下午,中國石油大學(北京)體育館內,RoboMasters北方賽區賽程已經過半。戰隊們將要爭奪的,是參加踢館賽的名額。北方賽區有30隻參賽隊伍。其中,前7名可以自動晉級,前往深圳參加總決賽。而其他隊伍,則要爭奪剩下的3個參加踢館賽的名額。
當天下午,8隻參賽隊為了第9和第10名,開始捉對?殺。RoboMasters大賽強調“對戰”,要的就是“你死我活”的酣暢淋漓。
參加比賽的原型機器人由大疆創新提供。各戰隊可以在此基礎上,在規則限制范圍內,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對機器進行改造和強化。每隻隊伍可以設計英雄機器人、步兵機器人和空中機器人,比賽中可派五名機器人上場,向對方發射“彈丸”進行攻擊。戰場中設置了“河流”“草地”和“彈藥庫”,還有功能不同的“神符”。“吃”掉神符,戰車可以獲得“加血”“戰斗力升級”等福利。
每輛機器人戰車上都有壓力傳感器,當被彈丸射中,就會“掉血”。若血量耗盡,戰車就會報廢,成為戰場上的一具尸骸。每局比賽限時5分鐘,攻佔對方基地、“擊毀”對方全部戰斗機器人的一方,或比賽結束時“血量”較多的一方,將獲得勝利。
戰事
想辦法填平理論與實踐的鴻溝
操作手們所能看到的戰場,隻有自家機器人身上攝像頭實時傳輸回的圖像。他們必須根據這第一人稱視角迅速做出決策。也因為視野受限,戰術和謀略同樣在比賽中能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比如,有的戰隊會使出一記調虎離山,把敵方火力吸引到某幾輛步兵機器人身上,然后其它機器人趁其不備,直奔對方基地,來一招釜底抽薪。
比賽還特別設置了“英雄”機器人登陸資源島“取彈”的環節。資源島上的彈藥都是高爾夫球,殺傷力比普通彈丸強得多。如果“英雄”機器人取彈成功,轟擊三次,就可以讓一輛普通步兵車血條見底。
“它的主要難度在於設計和控制。‘英雄’機器人要繞過立柱,爬上資源島﹔而在整個過程中,操作員並不知道車輛具體處在什麼位置。”去年RoboMasters比賽冠軍隊隊長、電子科技大學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畢業生羅吉是北方賽區的解說員之一。他表示,資源島的設計,對英雄機器人的機械功能設計和穩定性都提出了較高要求。
實際上,整場RoboMasters大賽,就是一次對戰隊綜合實力的嚴苛檢驗。羅吉是“過來人”,他非常清楚,機器人大賽涉及到的每一方面,參賽者們都沒法在課堂上找到直接答案。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鴻溝,得自己去填平。
不僅技術上要碾壓對手,戰術上還要思慮周全。在增強機器人A功能的同時,可能就會削弱B功能。這就需要權衡和取舍。“我們得充分考慮賽場上可能出現的種種情況,預判各種得失狀況。”
更讓工科學生陌生的,是動輒幾十人的團隊協調管理工作。如何把每個人安到最合適的崗位上,一度讓隊長羅吉感到苦惱。他曾認為每個人都得扮演重要角色。而在一次次的磨合后,他發現,隻要每個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情,團隊同樣也能取得不俗戰績。
戰隊
進擊的工科宅,純粹的機械夢
燕山大學的隊伍沒能從小組賽中順利晉級,得繼續參加排位賽。
清一色的男生面對突然冒出來的記者,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面面相覷,然后沉默,最后終於有人給出了反應,弱弱指向場館:我們隊長在裡面,找我們隊長吧!
隊長周雲強是燕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大四的學生。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燕山大學有兩隻隊伍參賽,24名學生投入其中,為這每局短短十幾分鐘的戰斗准備了大半年的時間。“我大四一年都在做這個。”周雲強說,他以后想做技術相關工作,“感覺天生喜歡機器人。”
他們本來期待著自家“英雄”機器人可以完成“登島”壯舉。周雲強說,他們最為得意的設計,就是實現了英雄機器人“大彈”“小彈”分離射擊的功能。如果能從資源島成功拿到高爾夫球子彈,隊伍能表現出更可怕的戰斗力。
然而,戰斗將要打響時,英雄機器人卻有零件出現了問題。由於是客場作戰,他們一時半會兒難以解決這個看似並不棘手的技術問題。“比賽中出現劣勢時,我們的‘英雄’應該放大招。可是因為零件損壞,放不了大招。”周雲強笑了笑,“還是挺遺憾。”
這就是比賽。也如同所有體育競賽,你需要一點點運氣。
“以前以為機器人很高大上。接觸了之后發現根本不是這樣,這些東西都能用到我們的生活中。”中國石油大學機器人戰隊隊長龔普已經被保送為本校研究生。他說,要不是參加比賽,他根本不會深入研究戰車上配備的麥克納姆輪,而這種輪子應用廣泛﹔比賽中要用到的機器人定位技術,和生活中常用的車輛導航,也有相通之處。
工科生課業繁重,為了備賽,戰友們常聚在一起熬夜通宵。“和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比和室友在一起的還長。”龔普說。除了上課時間,大家幾乎都在一起,修改方案,刷夜干活。累到極致時,找塊水泥地都能躺下。
鼓搗機器人,是挺累,但是“熱愛”,還肩負“為學校而戰”的“責任”。“主場,不能丟臉。”龔普還耿耿於懷他們小組賽中輸掉的一場比賽,覺得“憋屈”。
延伸閱讀
賽場上的靚麗風景線
張琳琳毫不諱言,拿下了對東北大學的比賽,確實有點幸運。這個看起來文靜瘦弱的信息工程學院大二姑娘,是中央民族大學戰隊的隊長。她的隊伍中不乏女生,這已經成為賽場上的一道風景線。
“對我們來講,最大的困難是‘機械’。我們沒有機械專業,隻能自己一點點學。”張琳琳帶領的,是一支新軍,成員普遍大一大二。“未來是機器人的時代,而且我們也要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不能因為在一個文科為主的院校,就放鬆要求嘛。”
中央民族大學親友團尖叫式的加油助威,也為整場?殺增添了些許女性的柔和氣息。不過,他們的聲勢依然比不過主場作戰的中國石油大學戰隊。人數眾多,口號劃一,一旦隊伍在戰場上進行了有效供給,那音浪簡直要掀翻體育館的天花板,而主隊也交出了不錯的成績,他們獲得了踢館賽資格。(記者張蓋倫)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