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最小硬盤實現單原子信息存儲

存儲密度是目前最好商業硬盤500倍

2016年07月20日08:1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迄今最小硬盤實現單原子信息存儲 存儲密度是目前最好商業硬盤500倍

據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科維理納米科學研究所網站最新消息,該校一個研究團隊把存儲空間縮小到了極限:每比特隻佔一個氯原子位,並按這個標准存儲了1000字節(8000比特)的信息。

1959年,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提出,如果有一個平台能讓人們把單個原子有序排列的話,用每個原子存儲一段信息是可能的。為紀念費曼的遠見,研究團隊在一塊96×126納米的存儲區裡編碼了一章費曼講義。

荷蘭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將存儲密度提高到500Tbpsi(兆兆比特/平方英寸),是目前最好商業硬盤的500倍。該研究負責人桑德·奧特說:“理論上,這種存儲密度能把人類迄今為止創作的所有書籍都寫到一張郵票上。”

該研究團隊用掃描隧道顯微鏡(STM)的針尖推動材料表面單個原子,制作比特編碼字母信息。奧特解釋說:“這就像一種滑動拼圖,每個比特由兩個表面銅原子位構成,我們把一個氯原子在這兩個銅原子位之間來回滑動。如果氯原子在頂位,底位留一個空穴,稱之為1﹔如果頂位是空穴,而氯原子在底位,稱之為0。”除這個編碼氯原子及附近空穴外,其他氯原子仍保持原位,因此這種方法比用其他疏鬆原子的方法更穩定、更適合數據存儲。

這些存儲信息由許多8字節(64比特)模塊組成,每塊上都有氯原子空穴標記,就像機票上的掃描條形碼,攜帶每個模塊在銅層上的精確位置信息。如果其中一塊因污染或表面腐蝕而被損壞,即使銅的表面並不完美,存儲器也能很容易地擴展升級。

研究人員指出,新方法在穩定性和升級能力上提供了光明前景。但這種存儲器近期還不能在數據中心使用。奧特說:“以現在的形式,存儲器隻能在非常干淨的真空條件和液氮溫度(77K)下工作,實用的原子數據存儲仍需等待。但這一成果使我們向前進了一大步。”

總編輯圈點

費曼曾說過,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句話是“一切都是原子組成的”。一般來說,我們識別的信息就是原子怪異組合之后呈現的樣子。抵達原子操作術的極限,讓我們清楚感受到信息的“原子性”。但是,人類也不是不可能引入更奇特的信息載體,比如等離子體或中微子,我們離科技的極限還差得遠。

(記者常麗君)

(責編:左雲森(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