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龜龜殼從何而來? 科學家: 為掘洞藏身進化所致

2016年07月19日10:23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烏龜為適應環境而進化:上硬殼助掘洞藏身

  據香港“東網”7月18日報道,科學界一直對烏龜為何背上有硬殼感到困惑不解。美國科學家團隊近日就發表研究稱,史前爬虫類動物當初將肋骨變寬和胸背變硬,以便挖掘地洞藏身,只是為適應環境而進化,初衷並非為了保護自己,相信有助解釋現代烏龜有殼之謎。

  科羅拉多州首府丹佛自然科學博物館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對一種存活於2億6000萬年前、被視為現今全部有殼動物祖先的正南龜化石進行了分析,發現它們的肋骨變寬和背部變硬后,會妨礙呼吸及行動能力,但能強化前肢力量,構建一副堅固的骨架,方便挖洞棲息。

  科學家認為,正南龜不會無故削弱自身,它們當時正經歷二疊紀種族滅絕及急速氣候變化,其中一種生存方法便是在地底尋找一個更濕潤和較適合居住的棲息地,因而它們選擇強化前肢、摒棄行動力,並逐漸進化成現今的烏龜。(記者程君秋)

(責編:余悅(實習生)、張希)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