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無人駕駛技術中的ADAS即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System)引起廣泛關注。這一無人駕駛的關鍵技術,是利用安裝在車上各式各樣的傳感器,在汽車行駛過程中隨時來感應周圍的環境,收集數據,進行靜態、動態物體的辨識、偵測與追蹤,並結合導航儀地圖數據,進行系統運算與分析,從而預先讓駕駛者察覺到可能發生的危險,有效增加汽車駕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無人駕駛的技術原理:
1.感知
攝像頭、雷達等多種傳感器可感知車輛、行人的實時動態,是ADAS系統的數據入口。通常應用較多採用攝像頭、雷達配合使用,以實現雷達測距與攝像頭圖像識別功能的互補。主動式與被動式紅外夜視系統是兩種主流的技術路線。主動式通過接受物體反射的對應敏感頻譜成像,而被動式的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接受物體的紅外輻射成像。兩者各有優勢,將在較長時間內共存。
2.判斷執行
算法是ADAS系統可靠性、准確度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攝像頭、雷達測距、行人識別、道路交通標志識別等,針對前裝應用的可靠性要求高,需要進行大量的場景測試與標定。其中雷達標定的門檻最高。ADAS系統通過傳感器獲取數據,主芯片完成判斷后,初級應用通過聲音、圖像、振動對駕駛者進行警示。與電子控制功能結合后,逐漸做到對車輛的自動控制。
3.互聯
車聯網的終極目的是組建傳感器網絡,實現數據的無縫傳輸,依托雲計算平台實現全網絡的無人駕駛。車聯網的發展,將伴隨著車內網的數據互通與向外延伸,輔之以車際網的數據交換,再結合移動互聯的數據全面貫通,並向著全網絡無人駕駛的終極目標全速發展。
4.地圖
在無人駕駛系統中,地圖服務的核心功能是自動導航,同時延伸到了安全、舒適、節能等多個領域。四維圖型、高德等圖商擁有導航電子地圖測繪資質,在國內的無人駕駛應用中具有不可替代性。(李剛)
中國古代科技貢獻有哪些? 遠不止“四大發明” 一直以來,“四大發明”就是中華科技文明一種標志。但其實我國古代重要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為了讓國人更清晰地了解中國古代的科技貢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研究組經過三年系統梳理,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成就88項,並正式對外發布。【詳細】
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落成 可能帶來系外脈沖星驚喜7月3日上午,隨著最后一塊反射面單元被順利安裝在索網上,我國在建的“觀天巨眼”——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正式完工。“我們希望通過FAST首次發現銀河系以外的脈沖星。”國家天文台副台長、FAST工程常務副總經理鄭曉年說。【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