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為你解疑釋惑

恐龍緣何滅絕? 火山活動和小行星撞擊"連環出擊"

2016年07月07日15:27  來源:環球網
 
原標題:美科學家:恐龍因火山活動和小行星撞擊雙重因素滅絕

  據英國《衛報》7月6日報道,近日,美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份研究結果表明,恐龍並不是迅速滅絕的,落於今天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撞擊也不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唯一原因,恐龍的滅絕是由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前后千年時間氣候變化導致。

  據報道,《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文章表示,一座南極島嶼上,24種滅絕生物中有10種在彗星或小行星撞擊地球約66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另外14種是在第二次大規模滅絕的浪潮中消失的。在該浪潮中,地球上近一半的生物都滅絕了,包括所有非鳥類恐龍。

  美國研究者的最新論文表明,恐龍的滅絕是由兩個時期的全球變暖導致的——第一個時期是由位於今天印度位置的巨型火山爆發引起的,第二個時期是由小行星撞擊所致。這兩次災難都會釋放出灰塵,伴有短期的日食和冷卻效應,並且會大量拋射溫室氣體,造成長期的“全球變暖”。

  密歇根大學的彼得森(Sierra Pertersen)是這一研究的作者之一,他說,白堊紀(最大的恐龍出現時期)末期的生物大滅絕是由火山活動和小行星撞擊聯合導致的,用拳擊理論中的術語說是“連環出擊”。

  彼得森研究團隊分析了那一時期貝殼化石中的化學成分,以編制一個全新的溫度記錄,跨越從白堊紀末期到早第三紀的350萬年。他們發現,在一個歷史上最大的火山爆發之一的一次火山爆發發生后,海洋溫度上升了約7.8攝氏度,隨后的15萬年中,上升了1.1攝氏度。彼得森說:“這個新的溫度記錄為火山活動和恐龍滅絕提供了直接的聯系,這一聯系就是氣候變化。”該研究團隊總結說,火山活動導致的地球變暖“可能增加了生態系統的壓力,使生態系統更脆弱,在隕石撞擊時更容易崩潰”。

(責編:余悅(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