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安全 家長最擔心孩子“被拐賣”

11至15歲的孩子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期 家長一定要格外用心

2016年07月07日09:08  來源:燕趙晚報
 
原標題:暑期安全 家長最擔心孩子“被拐賣”

■在游人很少的水域野泳,很容易發生溺亡事故。

(圖/燕趙晚報記者 史贊贊)

7月5日,一個8歲的小姑娘和媽媽在西清走散,幸運的是孩子很快在西清警務站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找到家人。進入7月份,隨著中小學生陸續進入暑期,孩子們的安全問題再次引起家長與社會的關注。昨日記者對石家庄市50位家長展開的《關於孩子的安全,哪幾項最讓您擔心》的問卷(多選)結果顯示,排在首位的是“擔心孩子走失、被拐賣”,佔到62%﹔其次是“交通安全”,佔到56%﹔另外,溺水、觸電、高空墜落排到家長最關注的安全事件前五位。對此,心理教師、醫務工作者與警務人員都給出不同建議。

調查

家長最擔心孩子“被拐賣”

記者本次調查對象主要是年齡處於6周歲到14周歲之間的孩子家長,除此之外還有少數高中生、大學生家長。統計《關於孩子的安全,哪幾項最讓您擔心》的問卷(多選)結果記者發現,排在首位的是“擔心孩子走失、被拐賣”,佔到62%﹔其次是“交通安全”,佔到56%﹔另外,不慎落水、觸電、高空墜落均受到家長的關注。

對這些安全問題,家住石家庄市棉二小區的王女士告訴記者,退休后她一直照顧孫子的生活。王女士表示她最擔心的就是“孩子走丟,被人拐賣”。9月份孫子就要上小學一年級了,為確保孩子的安全,“要讓孩子在大人的視線范圍內活動。在特殊情況下,最多讓孩子獨自在家10分鐘。”

和力雅園的梁女士介紹,她的兒子今年上小學3年級,提到安全,她說:“水、電、火的事,我們從小就給孩子講,應該不會出什麼問題。現在,孩子每天自己到家門口的輔導班上課,沒人接送。”同一小區的石先生向記者表達了他的看法,“孩子走丟是最接受不了的事。”

這五大安全問題也不容忽視

此外,交通安全、溺水、觸電、高空墜落、燙傷等五大問題也是家長們較為關注的。

記者查閱資料顯示,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曾公布,溺水是造成中小學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殺手。今年剛剛進入暑期的6月25日,滹沱河花海附近打撈上一男孩,溺亡。6月27日,邯鄲市雞澤縣一名初中生不幸溺亡。6月29日,邯鄲市大名縣、邯鄲縣發生兩起少年溺水事件,共有4人不幸溺亡。而在記者的調查問卷中,對於孩子溺水的擔心也高居石家庄市家長關注度的第三位。

交通安全中,家長們除對道路安全表示擔心外,對小區內的行車安全也提出警示。“我們小區兒童活動場地緊挨主干道和停車場,每天孩子們在停車場內玩耍,看著就害怕。”石家庄市一位王女士這樣說。

在建明小區96號樓前,記者看到工人正在從車上搬下防盜網,一位姓樊的業主告訴記者,他住4樓,孩子今年6歲,開學后將升入小學一年級,正是最調皮的時候,安裝防盜網既可以防盜,也可以防范高空墜落的問題。

說法

心理教師:11-15歲的孩子處於半幼稚半成熟時期

近期溺水少年年齡多集中在10到14歲期間。正定中學15-18班班主任、心理教師雷軍從孩子心理及生理發育特點的角度給予了解釋,11-15周歲屬於青少年時期,這個年齡段的青少年主要特征是富有朝氣、有理想、熱情奔放,身心都在快速成長,是從童年期向成熟期過渡的一個時期,屬於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是獨立性與依賴性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時期。比起小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尤其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處於道德發展的關鍵期,思想比較敏感,很容易產生極端情緒,對自己的行為不能做出正確合理的判斷,很容易走向歧途,發生犯罪、出現意外情況。

雷軍老師建議,家長要更多關注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內心世界,做好家長的同時也要做好孩子的朋友。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一起想辦法解決,切勿放縱孩子不合適的行為,對危害到其成長、健康的重要情況,要及時透徹講清楚,做適當的監督和約束。

警務人員:孩子防范意識薄弱

針對孩子與家長走散,及家長擔心孩子被拐賣的現象,石市橋西公安分局西清警務站副主任王永輝提醒,孩子防范意識薄弱,家長一定要用心。對此,王永輝還給出了5條建議:第一,務必讓孩子記住家長手機號﹔第二,教育孩子,如果和家長走散,要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員求助,如警察、保安等,不要隨便向人求助。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不能嚇唬孩子,說“不聽話,讓警察把你抓走”之類的話﹔第三,教育孩子不能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給的東西,不給陌生人帶路﹔第四,孩子單獨在家,不給陌生人開門,無論對方說是物業的還是送快遞的﹔第五,如果真的遇到壞人,要學會自保,首先不能激怒對方,再尋找機會呼救。

醫務人員:溺水事件多發生在野外

石家庄市急救中心培訓科主任馬瑞鳳告訴記者,從之前關注過的情況來看,溺水事件多發生在野外,如滹沱河、南水北調水系、水庫等地。由於當事人對現場復雜的環境不熟悉,易發生危險。因此,馬瑞鳳建議,一定要在正規場所、規定區域內游泳。遇到有人溺水,要第一時間撥打120,如果不能確定溺水者的位置,還要撥打119、110。

河北省兒童醫院重症監護科徐梅先主任提到,進入暑期,孩子有了跟隨家長到海邊游玩的機會。在海濱游泳,兒童一定要有家長的陪同。即使身上套著救生圈,也不能保証絕對安全。比如海浪,游客在岸上感覺海浪不大,但是在海水中的人會明顯感覺到海浪的力量很大。有時候一個浪打過來,會把海裡的人打暈,嗆水和溺水則不可避免。建議市民不要獨自下水,遇到險情,同伴能及時呼救。

徐梅先主任提醒,發現有人溺水,要爭取時間搶救。4-6分鐘是心肺復蘇的黃金搶救時間,不到2分鐘的時間能夠讓孩子失去意識,心跳停止超過5分鐘所造成的腦損傷將不可逆轉,心跳停止8分鐘可造成心臟不可逆損傷。

家長:告訴孩子遇到事情不要哭

家住劍橋春雨的范女士說,當年兒子上小學3年級的時候,她讓孩子自己坐公交車去輔導班上課。“你不擔心嗎?”范女士說意外總是會防不勝防,教給孩子10個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不如隻交給他“解決問題”這一件事,因為,總會有新的事情出現。她舉例子說,有一次,一個陌生男子給她兒子糖吃,“我兒子很快跑開了。”還有一次,范女士的兒子和兩個同學在她家平台上玩,一陣風吹來,平台上的門鎖上了。“他們3個向鄰居呼救,鄰居給我打電話,等我趕到家,他們在平台上凍了一個多小時。總會有經歷讓他成長。”

一位姓李的市民平時教育孩子,“遇到事情不要哭,要想辦法解決。”李先生向記者講了一次他和兒子等公交車的親身經歷。當時兒子上小學4年級,一輛公交車進站,兩人商量要不要上車,結果李先生上了車,兒子沒上車。因為車上人多,過了4站地李先生才發現兒子沒在車上。他想回去找兒子,又擔心兒子坐后面的車過來。他兒子的表現是,先哭了一會兒,最終選擇的是請警察叔叔給爸爸打電話。

而劉女士的建議是,暑假與其讓孩子花大量時間補課,不如學些自我保護的技能,比如游泳。

石家庄市教育局:對學生開展防溺水教育

6月中旬,石家庄市教育局下發了《石家庄市教育局關於做好暑假汛期學校安全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夏季汛期溺水、交通、食物中毒、雷擊等事故易發多發。要求“放假前對全市學生再次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要把這項工作作為暑期學校安全工作的頭等大事來抓。暑假期間,未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各類學校不得私自組織學生外出,確有需要組織外出的,報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經審批備案后方可進行。加強宿舍用火、用電管理,防止火災事故發生。”(記者史贊贊)

(責編:王珂園(實習生)、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