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孩子走失警情也進入高發期。近期,廣州接連出現孩子走失的事件,所幸的是,最后都成功找回。孩子走失,往往會在社交媒體朋友圈引起高度關注,牽動熱心市民和網友的心。本報記者梳理了今年以來,媒體公開報道且有結果反饋的廣州地區孩子走失事件,發現孩子走失主要分為四類情況:幼童迷路、中小學生賭氣離家出走、大學生失聯和拐賣案件。孩子走失之后,家屬應該怎麼做,怎樣尋人最有效。警方、專家以及尋人志願者等都給出了建議。
公安部失蹤兒童平台
1月內確定46人下落
為適應“互聯網+反拐”的時代要求,公安部刑事偵查局打拐辦開發的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於2016年5月15日正式上線。該平台建立了全國兒童失蹤信息發布的官方渠道,將通過手機推送等新媒體技術手段,發動群眾搜集拐賣犯罪線索。
據悉,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的信息隻能由打拐民警發布,保障信息的准確度和公信力,防止網絡謠言對打拐工作的消極影響。6月15日,該平台上線一個月后,共發布信息61條,共找回兒童46名(包括確定兒童已死亡)。
本地:半年來成功尋回17人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媒體公開報道的有結果反饋的廣州地區孩子走失案例有19宗。其中,成功找回的17宗,1宗不幸遇害,1宗墜亡。
在成功找回的17宗案例中,幼童迷路的有9宗,中小學生賭氣離家出走的有3宗,青少年失聯的2宗,被拐賣的3宗。走失的年齡段中,幼童迷路的以3~5歲為主,有7宗﹔賭氣離家出走的3宗分別為9歲、11歲、13歲,而被拐賣的3宗分別為4歲、4歲和2歲。走失的地點主要包括停車場、車庫(3宗)、城中村(2宗),上學途中、旅游景點、小區、公園、公交車、家附近各1宗,而被拐賣的地點則為廢品回收站和農貿市場。找到的地點大部分在走失地點的附近,被拐賣的則出現跨省跨市的情況。
從今年3月開始,廣東省公安廳依托其宣傳平台開辟了“反拐小靈通”專欄,及時發布失蹤兒童或少女信息,發動群眾參與查找及舉報線索,關注“平安南粵”即可獲涉拐信息。
兒童失蹤信息平台
上線一月情況統計
解救被拐兒童2名 3.3%
離家出走兒童29名 47.5%
迷路走失兒童2名 3.3%
不幸溺亡10名 16.4%
不幸遇害3名 4.9%
未找回兒童15名 24.6%
尋人志願者:
被騙去外地打工的以女孩子居多
身為一名寶貝回家志願者,燕子在廣州從事尋人這項志願服務已經有六七年的時間。“我們基本上關注的是16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她告訴記者,從她所接觸過的案例來分析,離家出走的少兒年齡段集中在7~13歲,與少兒的叛逆期基本吻合。被拐賣的兒童多在7歲以下,尤其以5歲以下的幼童居多。“從整體趨勢上看,離家出走和被拐的少兒中,男孩子居多。”值得注意的是,被騙去外地打工的少兒中,14~16歲的女孩子佔比卻反超男孩。
據燕子反映,最近一兩年寒暑假期間,因為種種原因離家出走的少兒比較多,譬如有些孩子因為貪玩去網吧玩,但在離家前沒有跟家長交代行蹤,家長回家找不到孩子著急萬分,於是在朋友圈上求助尋人。“由於上學期間,家、校聯系緊密,孩子行蹤較易掌握,根據朋友圈上的家長求助信息,相當一部分孩子走失發生在周末。”
少兒走失事件有沒有高發地點?“其實各個地點的少兒走失事件都有發生過。”燕子表示,從總體上來看,在公園、商場、游樂場等人群密集的地點,因為父母看管不周,孩子離開父母視線走丟的事件會比較容易出現。但如今,隨著家長這方面意識的提高,走丟的孩子並不是特別多。而在城中村或人員比較稀少的地方以及菜市場,幼童被拐則易發。另外,需要提醒家長的是,河邊(池塘邊)也是一個危險地帶,有失聯的孩童最后被找到時才發現是因為發生了溺水事件。
第一時間公布消息未必是好事
“一旦發現孩子走失,家長應該第一時間報警。”志願者燕子說,解救和尋找孩子強調黃金時間,第一時間報警有助於警方通過天網監控發現有效線索。如果是家長帶著孩子外出期間孩童走失,家長可以發動親朋好友兵分幾路,一路原地等待,一路回家裡查看,一路利用網絡、微博、微信朋友圈尋人,其余人去事發地點周邊路口以及交通樞紐尋找。“一定要速度快,現在交通發達,尤其是在廣州這樣的交通樞紐城市,幾個小時不要說出市,出省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燕子認為,少兒走失后家長利用朋友圈尋人雖然高效便捷,但也存在一定風險。“雖然我接觸和了解到的案例目前還沒有出現過,但不排除拐騙孩子的人看到尋人信息后採取極端措施,如遺棄孩子或對其不利。”
志願者的這一觀點也得到了警方的認同。去年11月23日下午,番禺警方接到一男子報警,稱其一歲多的兒子在大龍街茶東村家中被人抱走。辦案民警透露,案發后家屬由於非常心急,同時發出微信並邀請媒體擴散信息幫助查找。隨著案件調查的深入,警方排除了小孩自行爬出房間被人撿走、家庭糾紛藏匿小孩等多種情況,明確了被人拐走這一重要信息。可警方經過評估發現,包含嫌疑人截圖信息的內容如果大面積擴散會有兩種情況發生,嫌疑人要麼沒有注意到,要麼因為得知而引起警惕。
“在當前資訊如此發達的情況下,如果廣大媒體都進行報道的話,成為全國范圍關注的熱點是大概率事件。”辦案民警分析,嫌疑人在此種壓力下,同樣會有幾種選擇:一是最理想的狀況——自首,一是加快潛逃、藏匿更隱蔽,還有一種最壞的可能就是丟棄小孩,自行潛逃。后兩種情況,對小孩的安全來講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在這起尋人事件中,在孩子被平安找回之前,廣州全城媒體幾乎都“壓”下了相關報道,警方也沒有第一時間給予回應。
四類走失怎麼防?警察叔叔話你知
幼童迷路型
幼童迷路是孩子走失的最常見原因,年齡多為3~5歲的幼童,這個年齡段的幼童具有自主的活動能力,但由於幼童心智發展還極不成熟,他們對安全與危險幾乎沒有判斷力,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在公園、商場、街道、廣場等人群擁擠的地方,一旦家長疏忽大意走神,很容易造成走失,甚至發生意外情況。2016年4月15日至23日,短短一周內,廣州海珠警方就連續接報了5名幼童走失事件。據了解,走失小孩的年齡均為3歲,小孩迷路是走失的主要原因,停車場和車庫是高發區域。
警方提點:對未成年幼童一定要盡到認真看管的責任,不能疏忽大意。最好在一些年幼的孩子身上放張寫上家庭住址或家長聯系方式的紙條,以便萬一發生走失情況時,可以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同時,盡量別把小孩單獨留在家裡,外出時確保他們始終在大人的視線范圍內。
離家出走型
警方介紹,暑期青少年出走事件高發。進入暑期以來,鐵路警方收到類似事件的報警求助已有6起,先后幫助找到出走學生6人。通過對近年來轄內所接到的尋人警情綜合分析發現,大約40%的青少年出走是因為家庭原因,包括與家人鬧矛盾或“小候鳥”出門找爸媽等等。另有近30%的青少年出走是因為沉溺於網絡世界,不告而別去見網友。剩下30%的青少年出走原因中則以“輟學打工,想看看世界”居多。“一般得知離家出走后,如果得知孩子的購票信息,那麼在列車上找到的概率是最高的,其次是在網吧等學生容易去的地方。”廣鐵民警告訴記者。
警方提點:這些出走的孩子有很多共性,他們處於青春期,思想單純,情緒易激動,沖動之下不計后果,往往會無意識地夸大自己的能力。家長在日常溝通中,不可以強硬、過激的方式要求孩子,甚至打罵孩子,這樣隻會適得其反,令孩子萌生出走的念頭,要與孩子定時建立平等的溝通方式,隨時掌握孩子的心理動態。
學生失聯型
近年來,大學生失聯的消息屢見報端,比如返校途中上了“黑車”,單獨外出時被不法分子侵害等,但也有不少是因為學業、感情壓力離校出走,或者在找工作時誤入了傳銷組織,甚至還有部分大學生因誤入歧途,涉嫌犯罪被警方拘留而失聯,家人到處尋找,結果最后劇情反轉,讓人大跌眼鏡。
警方提點:青少年社會經驗不足,應避免單身夜行,若必須如此,隨時聯系家人或同學,告知自己的位置﹔打車盡量選后排,一旦發現不對勁,就撥打110。
拐賣案件型
據了解,拐騙多發生於兩個地方:一是比較熱鬧的公共場所,人多視線受阻,容易趁亂下手﹔二是上學、放學路上,沒有學校老師和家長看護,監護人的疏忽大意,往往讓拐騙犯有機可乘。在涉拐案件中,除了職業的人販子外,有生育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原因。
日前警方在南昌開往深圳北的高鐵上發現一名男子隻顧打電話而不管懷抱中的孩子,通過調查發現了該男子確實有問題。該男子為了讓妻子生男孩,故意把女兒私下送去遠方的朋友撫養。警察及時發現,阻止了悲劇。
警方提點:通常人販子為避免孩子哭鬧、爭吵和逃離,一般會通過喂藥等方式讓被拐孩子處於昏睡狀態。孩子就算清醒,但和大人之間的溝通不會很自然,“存在陌生感,小孩也會有驚恐不安的表情,不會在車廂內放鬆嬉戲或吃吃喝喝。”警察還表示,通常警方都會對列車上的孩童多留一份關注,對異常保持警惕。
小孩走失后
家屬怎麼辦
具體行動
1.立刻報警並且去派出所立案
兒童失蹤超過24小時,警方才會立案?這是假的!孩子失蹤后的24小時是黃金尋找期,發現孩子失蹤或走失時,家長應該立即撥打110電話報警,並讓一名家庭成員到轄區派出所立案,警方接報后會在第一時間立案調查,不需要等24小時。
據介紹,各級公安機關接到兒童失蹤警情后,會立即啟動快速尋查機制,上報指揮中心調集警力、治安力量在轄區內開展尋查工作,同時部署刑偵、巡警、交警結合自身工作尋查失蹤兒童,必要時協調交通、廣播電台、電視台等部門發布失蹤兒童信息,發動群眾力量協助開展尋查工作。2015年全省公安機關通過快速尋查機制找回走失兒童800多名。
2.密切配合公安機關多方尋找
在報案的同時,家屬要密切配合公安機關開展快速尋找及偵查工作,同時家屬也要自行發動親朋協助查找,如可用公安大學王大偉博士提出的“十人四追法”,以孩子走失地點為中心,分別向四個方向不斷擴展范圍實行尋找。
3.做好血樣或生物樣本採集
如果報警、多方尋找后,家屬仍然無法及時找回失蹤兒童,要配合公安機關做好血樣或生物樣本採集,經DNA檢驗后將數據錄入全國打拐DNA數據庫。
據悉,DNA是目前確認被拐賣、失蹤兒童、快速查明來歷不明兒童身份最有效的技術手段之一。截至目前,廣東省打拐DNA數據庫協助近600名失蹤或被拐兒童找到了親生父母。
尋人啟事
注明酬金可能會起反效果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寶貝回家志願者們通過對多年的尋人經歷總結后,不主張走失孩童的家長在尋人啟事中提出具體的酬金。“之前的尋人啟事中,家長基本上都會注明對提供線索者重酬。但我接觸到的家長幾乎全都因此被某些人捏造信息騙過。”燕子感慨道。
在她看來,一個孩子的走失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毀滅性的打擊,孩子的重要性不能拿金錢來衡量。就現階段國內的情況來說,真正的好心人幫忙尋人也並不在乎酬金,尋人啟事中注明了酬金往往反倒會起反作用。“有人為了獲取酬金,故意捏造線索,這些信息往往會干擾尋人的進展,所以志願者現在都建議家長在啟事中用模糊的字眼來表述。”
她表示,一份合格的尋人啟事,除了注明走失人員的年齡、身高、體重外,還需要描述其走失時的衣著配飾。“一些拐賣孩子的人比較狡猾,會改變自身和被拐孩童的穿著。”燕子說,針對有可能出現的這一情況,家長尤其需要將孩子的面部五官特征盡可能詳細描述。
熱心者要學會識別虛假信息
“緊急通知!緊急求助!太可怕了!”如今微信朋友圈經常出現這種聳人聽聞的求救呼聲,很多都與兒童失蹤有關,市民要小心自己的愛心被拿來消費。
有網友直言“在無法辨別真假的情況下,隻要跟走失孩子有關,我寧可信其有,都會轉發一遍”。對此,志願者稱對尋人信息還是應有一個初步的判斷。
以最有名的“張靜杰找孩子”謠言為例,在這則虛假尋人啟事中所出現的孩童被拐地點為“某某花園小區”。“根據中國的語言習慣,花園一般即是指小區,某某花園或是某某小區,很難找到像啟事中這樣給小區命名的。”志願者稱,這種表述多半有問題。
志願者還指出,尋人啟事的聯系人基本上落款都是父母和直系親屬,“如果留的是非直系親屬聯系方式的話,就值得深思了。”
日常預防
讓小孩學會撥打110
家長應教會孩子在走失后撥打110向警方求助﹔同時站在原地等待父母找尋或警方救助,而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
對於其他救助途徑,應待相關政府部門、權威機構長期研究論証,証明其行之有效后,再教授給小孩。千萬不能輕信那些網傳的、未經科學驗証的方式方法,以免弄巧成拙。
親子間設定“親子密碼”
“除了給糖果等零食,騙子的招數已經升級。”平安廣州志願服務總隊總隊長鄧躍暉表示,除了假冒熟人誘導、送禮物物質利誘外,騙子還會利用小朋友喜歡可愛的小動物以及單純善良、樂於助人的性格誘惑他們,譬如請孩子幫忙帶路、幫忙照顧萌寵等,甚至還會利用孩子天生愛玩的性格,利用一些手機游戲、iPad等把小孩帶走。
鄧躍暉建議,家長可以與孩子之間設定一個“親子密碼”,這個親子密碼可以是數字,也可以是昵稱。家長要和孩子約定,假如陌生人以孩子父母的朋友或親屬的名義想將其帶走,孩子要先問其密碼,如果陌生人回答不出,孩子應盡快想辦法脫身,但是“親子密碼”也要時常換。
教孩子對陌生人說“不”
“教孩子對陌生人說‘不’。對於陌生人,無論對方用什麼東西誘惑,小孩都必須堅定搖頭,也不要跟他們交談,不要說出家裡的真實情況,這些都是從小要教給孩子的知識。”鄧躍暉說,讓孩子牢牢記住父母電話、住址和工作單位全稱,並教小朋友學會報警,有需要時找穿制服的人幫忙,教會小孩辨別方向。一旦有緊急情況或遇到危險,孩子就會撥通號碼找到爸媽或警察。平時,家長和孩子可按防拐騙課上的“遇上陌生人”場景,分飾角色,再一起分析當中的細節和要點,讓孩子學會理解這些狀況。
“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熟悉情景,記住破解的方法和要點,這樣真遇事了才不慌張。”鄧躍暉說。
文、表/廣州日報記者李棟、張丹羊 通訊員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