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對天氣進行准確的預報可以為大家的出行、農業生產等提供參考。天氣預報利用大氣變化的規律,根據當前及近期的天氣形勢,對某一地未來一定時期內的天氣狀況進行預測。那麼,你知道天氣是如何預報的嗎?氣象部門發布預報信息是一個怎樣的流程?為解開這個疑惑,記者專訪了中央氣象台高級工程師王毅。
王毅指出,從最開始的氣象觀測到最后的信息發布,天氣預報的形成大致有五個流程。
第一,氣象觀測
好比是廚師做飯,首先要有原材料,氣象觀測就相當於收集原材料。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天基、地基、空基相結合的氣象立體觀測系統。天基觀測主要由衛星來完成,空基觀測主要由探空氣球來完成,地面觀測由陸地和海洋觀測站完成。全國氣象部門已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2600多個,天氣雷達站180多個,多個“風雲”氣象衛星,有效保障了氣象數據收集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二,數據收集
觀測數據收集完成后,迅速通過專業的通信網絡傳遞匯集,通過高速計算機對這些觀測數據進行處理,得到反映全國天氣實況的特制圖表——天氣圖等各類圖表,供天氣預報員進行分析使用。
同時還要把數據輸入到大型計算機進行運算,通過數學模型求解描述天氣演變的方程組,“計算”出未來天氣,我們稱之為數值天氣預報。與傳統的經驗預報不同,數值天氣預報是定量和客觀的預報,是現代天氣預報的重要技術。
第三,數據分析
預報員通過分析地面、高空等天氣圖,分析數值天氣預報結果並結合氣象衛星、雷達探測等資料,根據多年積累的預報經驗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后,作出未來不同時間段的具體天氣預報。
第四,預報會商
國家-省-市氣象台通過專線的網絡系統,進行雙向視頻溝通、會商,將各自對未來的天氣預報結果進行展示、討論,好比醫院中的看病會診。由於影響天氣的原因很多、很復雜,預報員需要集思廣益。首席預報員將各個預報意見匯總后,經過綜合分析,對未來天氣及變化趨勢作出最終預報結論。
第五,預報發布
經會商作出預報結論后,預報信息會制作成不同形式的產品,如文字、圖片、圖形圖表。通過廣播、電視、報紙、96121、短信、網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平台傳播出去。(鞏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