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科普中國
人民網>>科普中國>>正文

創意“向未來” 生活多姿態

2016年06月17日09:01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創意“向未來” 生活多姿態

  《疊案》

  參加今年米蘭展的部分作者亮相。

  《螺套的“123”》

  《半遮》

  《一鄣》

  《任·意》

  《被遺忘的牆角》

  《攀》

  《農+樂》茶幾

  《致牆角》

  《Qu》藤椅

  《NEW LIFE 》

  2016年廣州美院家具畢業設計展直擊

  一年一度的廣美畢設展,早已成為廣州大學城中一大熱鬧盛事。5月17日~6月23日,鳳凰花開的季節,年輕創意正在大展拳腳。上千件設計作品以青春昂揚的姿態、流淌著熱血的溫度,在大學城美術館、雕塑分館及影像分館甫一亮相,便吸引了許多喜愛藝術的市民絡繹不絕地前來觀摩。一如既往的鬼馬創意,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思維沖擊。

  “向未來”,是今年廣美家具畢業設計展的主題。在溫浩、丁嘉明、張欣琦等老師帶領下,這群“90后”設計師們,他們年少氣盛,任性張揚,既有打破規則的沖動,卻又保持了理性的克制,表達出設計對傳統的尊重。破與立,因為年輕充滿可能性,“向未來”才是設計不可缺失的挖掘方向、不可缺少的思維模式,也是不可缺失的實驗研究。

  尊古不法古

  設計關乎生活體驗

  有人說,青春是沖動的、魯莽的,是不顧一切地推倒重來。在大學城美術館,乍一見這些學生的家具設計作品,或許你會認同這種“破壞性”的判斷。它們朝氣蓬勃,與生俱來的叛逆想去掙脫束縛和定見:坐沒坐相的運動型坐墩、種上盆栽的“農+樂”茶幾、掏玩具式的卡通櫃子,僅有兩腿的邊桌“疊案”……哪怕簡簡單單如挂衣架,在市面上也絕無同款。

  明清古典家具是一座高峰,卻不意味著要因循守故。現代人在繁重的社會壓力下,更傾向於選擇簡單、淡雅、寧靜的生活氛圍,這些反映在家具上就是線條簡單、明朗化。《疊案》是對傳統“條案”行簡化和再設計,並以藤、木為材料重新演繹﹔《一鄣》則提取中國畫中紈扇與山水元素,重構出多功能的現代屏風。質朴的材質、淡化的色彩,這裡試圖表達的不是某個中國元素,而是一種古典浪漫情懷以及背后隱現的文人氣質。再如《半遮》,造型脫胎於衙前堂鼓,“動”與“靜”是這款圓櫃設計的要點。兩扇半月形的,由藤編構成漸變效果的旋轉門,在動時產生變幻的疊影﹔在定格時則生成出不同的構成圖形,把櫃子劃分為開放、半開放以及全遮蔽的儲物空間,並隱約透出櫃內陳列的物品,呈現出靜觀美。

  中式家具與每個時期的歷史、人們的生活場景與使用習慣相關聯。“改變,須得謹慎行事,而非推倒重來。”在廣州美術學院家具研究院院長溫浩看來,學生作品更多是關乎生活體驗而非物品本身,對歷史的傳承更多專注在精神上和氣質上。“這種源於古代士大夫的文人氣質和生活藝術也代表一種審美觀,柔和、內斂又充滿著詩意、絢爛的格調。”

  情感化設計

  多功能互動式組合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家具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功能物品,還是一種豐富的信息載體和文化形態。黑格爾在《美學》中說過:“藝術美是訴諸感覺、感情、知覺和想象的。”家具既是傳統與現代的統一,又是技術與藝術的結合。要賦予家具以藝術文化價值的生命力,情感化設計可創造出令人快樂和感動的產品,令生活充滿新奇與樂趣。

  還記得小時候開心快樂地掏東西嗎?《樂·掏》將兒童家具與玩具相結合,通過櫃子以“掏”的方式進行藏、取物品,滿足孩子瘋玩的天性。《Qu》藤椅由一個個彎曲的藤框立體排列構成,既是為主人而設,也是寵物躲貓貓的道具。《農+樂》把種植調味蔬菜行為融入到設計產品中去,使之變成一種有趣的生活體驗。這些看似簡單的創意,指向“以人為本”的情感化設計,即讓你在使用過程中激發聯想,產生共鳴,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情感上的滿足。

  生活每天都在變,那麼,家具也不能一成不變。每一件家具雖然都有自己的使命,如衣帽架用來挂衣服,屏風用來隔斷,茶幾用來喝茶,凳子用來坐人,但每件家具同時也可以有美妙的“兼職”——玄關挂衣架可以兼具座凳,屏風可以融入梳妝鏡,茶幾可以變成盆景裝飾,凳子可以變成扭腰拉臂鍛煉……一物多用,給家居生活帶來新鮮感和更多的實用性。

  與多功能相伴的一個趨勢,便是組合式設計。模塊化是現代家具的新潮流,可便捷地定制個性空間,輕巧靈活的組合方式,勝在節省空間、滿足生活和收納所需。《任·意》是由7個單元模塊構成,藤木結合制作,擬人化的表情趣味十足,更重要的是:不同搭配組合,可實現收納盒、茶幾、凳子、花架的功能轉換。《螺套的“123”》是一組玩味拼裝的螺套開合凳,像甜圈式的“一變三”或“三變一”,可根據不同場景自由變換不同高度。這些作品給家帶來了變化,也帶來了趣味,增加了人與家具的互動與交流,讓家多了一種屬於自己的歸宿感,在競爭激烈、生活節奏漸快的世界裡,有這麼一處讓你感覺溫暖的地方,就算再疲憊也有微笑的理由。

  《螺套的“123”》

  它是一隻可由“一變三”又可由“三變一”的可自由組合玩味的螺套開合凳,可以根據自身在不同場景需要自由變換不同高度。由橡木和植鞣革材料搭配,木頭制作工藝流程簡易,皮具制作精致,整體典雅有趣。

  設計者:陳悅成

  《半遮》

  “動”與“靜”是“半遮”圓櫃設計的要點。兩扇半月形的,由藤編構成漸變效果的旋轉門,在動時產生變幻的疊影﹔在定格時則生成出不同的構成圖形,把櫃子劃分為開放、半開放以及全遮蔽的儲物空間,並隱約透出櫃內陳列的物品,呈現出靜觀美。

  設計者:黃嘉莉

  《任·意》

  “任·意”的設計特點在於模塊化、多功能和趣味性,作品用藤木材質結合制作,由7個單元模塊構成。用戶可根據需求而搭配組合,不同的搭配使模塊之間轉換功能(收納盒、茶幾、凳子、花架),擬人化的(表情)造型趣味十足。

  設計者:黃楚彬

  《疊案》

  受傳統家具的啟發,從“條案”中提煉關鍵的形態要素進行簡化和再設計,並以藤、木為材料重新演繹。騰空的疊層,通透的藤編案面,結構獨特的抽屜,現代簡潔的腿部,家具依牆而立的平衡感,是本設計的亮點,“疊案”在承擔邊桌用途的同時,也成為家居環境的裝飾品。

  設計者:龐真真

  《樂·掏》

  開心快樂地掏東西。孩子天生對事物好奇,讓兒童家具與玩具相結合。通過櫃子以“掏”的方式進行藏,取東西,滿足孩子們天生的好奇心。材料使用了白蠟木,針織、軟包,讓這套趣味性兒童家具更有安全性。

  設計者:何志敏

  《一鄣》

  一扇屏障,“鄣”開喧囂塵俗,歸於本真。中國畫中紈扇與山水元素的提取,以線成就方圓,重構出“一鄣”屏風,並融入了衣帽架、化妝鏡及座凳的功能,使其更加滿足休憩空間中人們的使用需求。藤與木交織共生,令用者能觸摸感受到傳統藤藝手工的溫暖,感受生活的恬靜與喜悅。

  設計者:李媛

  《攀》

  舒心、從容,輕鬆出門!外套、鑰匙、手機、包包、鞋子近在眼前,“攀”玄關挂衣架讓你外出與回家同樣便捷。作品造型簡潔、輕巧,藤木材質的原貌散發出自然的美感,也更具有可持續性。

  設計者:陳建亮

  《被遺忘的牆角》

  設計外型採用風琴式的折疊結構應用於置物板上,通過對杜邦紙有規律反復折疊,既可以豐富層次和質感,將木板半隱藏於杜邦紙下,與牆身構成一體令木板承托起杜邦紙,展現堅韌和柔軟的假象,自然而然地將兩者融合為一體。

  設計者:余艷彤

  《農+樂》茶幾

  延續了小產品的設計思路和設計元素,在繁雜的都市裡,各種事情千頭萬緒,回到家裡看到一抹清新的綠色,聞到淡淡的薄荷香味,喝一杯清香的薄荷茶打開憨態可掬的小鳥燈,純潔的白色和清新的綠色會不會讓你的心靜下來?

  設計者:孫瑩瑩

  《Qu》藤椅

  “Qu”是“曲”(qū),一個個彎曲的藤框,排列構成這張個性化的、立體的“曲”椅。“Qu”也是“趣”(qù),“Qu”椅既是為主人而設,也是寵物玩耍的道具,互動之中充滿了樂趣。 “Qu”椅使用天然、可再生藤條,用傳統工藝、全手工制作而成。

  設計者:黃炟

  《致牆角》

  在白天它更像是一個裝置或擺設,而到了晚上又合理地變成了空間的一部分,令整面牆壁籠罩著寧靜而又祥和的氛圍。紙本身帶有細膩的紋路,經過有規律的折疊后用磁鐵支撐起來。當光線從牆角輕輕透射,淡白而棱角分明的紙,洒下一種溫馨的心情。

  設計者:余艷彤

  《NEW LIFE 》

  它是一款具有運動功能的家居型坐墩。其設計特點是將運動與家具的相結合(具有腰腹部扭動、手臂拉伸、全身扭動、收納功能),打破了傳統家具的使用行為模式,增加了家具與人的互動性。

  設計者:麥婉萍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李震林

(責編:張希、肖玲)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