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裡”、發展智慧農業都不是新鮮事,但是受到農業科技人員數量限制、交通條件限制、新技術成本限制,受益的只是少部分農牧民。5月下旬,記者在內蒙古河套平原欣喜地看到,智慧農業開始走進普通農民的溫室大棚,“最后一公裡”成為科技服務通途。
5月26日,地處河套的巴彥淖爾市驟然升溫,西瓜、蜜瓜秧子成片發蔫,杭錦后旗滿天紅村農民信息員立即通過手機APP將圖片上傳到高級農藝師張秀玲的手機上,張秀玲還先后接到10多個農民的來電。情況緊急,張秀玲中午頂著烈日在田間為村民答疑解難。
5月25日,一養殖戶撥打星火科技“12396”電話說家裡有幾隻羊病了,並發了幾張病羊照片。高級畜牧師權恆祥初診為羊患羊痘,並到實地確診。權恆祥還圖文結合將羊的病態和防治方法公布在手機APP上。
在手機上打開星火科技12396移動服務平台(APP),專家答疑、農情預警、氣象信息、供求信息、農產品行情、肉羊行情、葵花行情、服務站、服務案例、實用技術、專家隊伍、信息員、巴彥淖爾黨建等24個欄目圖文並茂展現在眼前,農牧民輕點手機就可獲得科技信息服務。在生產過程中發現的各類種養殖技術難題,農牧民隻需使用手機拍照並上傳,就可以將信息以圖文方式及時反映給12396服務專家,並實時查詢專家的處理建議,免去了以往上門咨詢的不便,和電話咨詢無法准確溝通的煩惱。
如今,巴彥淖爾市已經形成了“星火科技12396指揮中心”、各旗縣區農牧業科技服務中心、河套學院、臨河氣象局等4個農牧業科技服務站為技術支撐的市、旗、鄉、村四級信息服務網絡﹔擁有涉及農、牧、林、水、氣等領域72位高層次專家服務團和從村社中遴選出的251個科技信息員組。形成了集專家坐診電話咨詢、專家出診上門服務、遠程視頻診斷、移動服務平台互動於一體的綜合信息服務體系。目前,巴彥淖爾市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體系服務范圍已覆蓋全市70%的鄉鎮村組,市科技局准備從今年起,每年發展100名科技信息員,力爭將科技信息服務覆蓋到全市每個村社。在聯通公司的配合下,農牧民撥打12396服務熱線或登錄手機APP平台查詢信息話費、流量費全免。
“使用上農業物聯網,在溫室大棚種蔬菜可省事了,串門、逛街不誤事,掏出手機點一點就便宜了。”臨河區八一鄉聯豐四社農民李亮5月2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李亮有兩個1.5畝的溫室,每個溫室年收入達10萬元。2015年每個棚花僅3000元裝配的物聯網設備(目前國內農業物聯網系統一套至少在萬元以上),把他徹底解放了出來。
李亮的溫室裝的是由巴彥淖爾市瑞安網絡安全有限公司研發的“瑞安網絡農業物聯網智能管理系統”。公司負責人趙雲介紹,市科技局提議研發農民用得起的物聯網系統以來,經過兩年努力,5月份基本實現研發目標。
這套系統採用以網絡圖像採集模塊為物聯網網關, 直接將溫室大棚所需的各種傳感器及控制器數據接入互聯網,在應用終端通過手機或電腦顯示現場的圖像及傳感器數據,並對控制器發出遠程控制指令。還實現了通過雲端任意手機APP或電腦任意Web瀏覽器同一畫面對影響農作物生長的環境傳感數據實時監測和大棚設施進行聯動自動控制,包括:大棚作物的視頻圖像、空氣溫濕度、光照度、土壤溫度、CO2濃度、土壤水分、土壤鹽度(EC)等﹔以此數據進行遠程開閉卷帘、通風、補光燈、水泵等的智能控制。
瑞安公司為了降低成本,獨創了物聯網的專用攝像機既做視頻圖像採集,同時兼做網關,形成“可視化物聯網技術”,自主研制了多種實用的傳感器,自主開發了APP和電腦客戶端軟件。同時實現傳感器數據、視頻數據雲端存儲,形成大數據分析系統,為農產品可追溯系統提供一手可靠數據。
目前河套地區的100多戶農民已經用上了這種低成本物聯網。(胡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