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在“浙”崛起
——“人形机器人产业地图”系列报道①

2025嘉兴马拉松比赛上,宇树科技机器人在现场同观众互动。章勇涛摄
智澄英达研发的智能复合型人形机器人TR4正在进行化学试验。智澄英达供图
由浙江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和杭州市余杭区海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在弹奏钢琴。本报记者 窦 皓摄
二〇二四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制的“领航者”正在为观众发放礼物。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供图
如今,人形机器人正在探索应用到日常生活场景中。在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的街头,搭载国产大模型的智能警务机器人“滨小新” 已经可以开展巡逻任务。它不仅配备了防爆安检功能,还可以提供一些应急求助的服务。
早在2017年,浙江便印发了《浙江省“机器人+”行动计划》,着眼于推进机器人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应用和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从马拉松赛道上的人形机器人跃跃欲试,到人形机器人跟着民警进行巡逻……一批批来自浙江的“人形机器人”正开辟无限可能。
深耕研发提升前沿技术
蛇年春晚,一段人形机器人穿着红棉袄转红布、跳秧歌的视频被广为传播,它们不时变换队形、舞动身体,还会多角度转手绢、耍花活,引来观众们的阵阵喝彩。
这些是来自杭州宇树科技的H1型机器人,他们自带高精度3D激光SLAM自主定位和导航、多智能体协同规划、先进组网方案以及全身人工智能运动控制等高科技,不仅能精准跟上音乐节奏,更能实时调整动作,确保步伐稳健、动作整齐。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成熟,让人形机器人有机会进化出真正智能的大脑,变成有自主感知、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说,“我们已经打开了人形机器人的新产品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优化,人形机器人的价格会像目前公司热销的四足机器人一样,向消费级靠拢,用科技创新点亮消费新场景。”
在宇树科技楼顶测试空间,研发人员一边操控遥控器,一边对一款人形机器人进行算法升级后的演练:机器人可以在各种障碍物的干扰下稳步前行,还可以实现流畅的舞蹈表演和武术动作,从扭腰、交叉步到复杂编舞,行云流水。
“通过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模型,机器人能实时解析舞蹈动作,并自主调整关节扭矩与运动轨迹,实现动作的连贯性与稳定性。”王兴兴说,算法开源适配与动捕数据优化,使机器人能快速学习任意舞蹈风格,甚至根据音乐节奏即兴调整。
如今,宇树科技拥有超180项国内外专利,其中授权专利超150项,覆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运动控制和感知等多个领域。宇树机器人的部分核心零部件,如电机、减速器、编码器等,均为自研自产,可以更好地控制成本和产品的性能质量。
除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协同创新也至关重要。
走进位于宁波市海曙区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领航者”握着指挥棒,双手自然挥舞,仿佛一个交响乐指挥家,动作丝毫没有卡顿。“我们采集音乐家的动作映射到机器人,通过关节性能和算法融合提升,我们解决了机器人高动态精准控制难题。”创新中心技术总监许学成说。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是省级创新平台,由宁波市政府与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共建,专注于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研发。如今这里已经集合了上百位科研人员,其中大多为算法工程师和机械工程师。“要让人形机器人在更多场景里得到应用,必须加强它的协调能力,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学科融合,将机器人在各个场景积累的算法集成到一个‘大脑’中,让人形机器人运动更敏捷更聪明。”许学成说。
去年9月,《浙江省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印发,前瞻布局和加快推动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今年,杭州提出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给予最高500万元的补助。从政府到企业到科研机构,持续不断地投入,助力浙江抢占人形机器人的竞争制高点。
集群生态健全产业配套
在宁波海曙区,一个人形机器人生产工厂正在施工。预计今年投产后,一条流水线可年产100台人形机器人。除了技术研发,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承担着产业链整合的功能,与宁波本地多家制造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形成了从研发到生产的闭环。
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精度零部件,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则为其提供核心控制系统……上下游的紧密合作,让宁波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竞争力不断提升,产业生态不断健全。
“推进人形机器人整机开发的同时,集成各方力量,就电机、减速器、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进行开发,并提供相关的应用场景,更有利于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整体发展。”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这样的协作正在浙江全省范围内展开。
走进位于丽水缙云的浙江新旭德电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旭德),技术人员正在围绕人形机器人手臂及膝关节专用伺服电机的研发生产,进行科研攻关。
“最终的成品电机只有手掌大小,但却是人形机器人身上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新旭德总经理徐贵州说,伺服电机通过伺服驱动器进行闭环控制,与内部转子的编码器配合,实现精密的定位运动控制,常用于需要高精度控制的场景,技术含量很高。
创立于2020年9月的新旭德,是一家微电机设计制造企业,具备自主研发和生产制造能力,可年产1500万台微电机,产品广泛应用在各类家用电器中。
“应用场景从家电配件跨越到机器人关节,看似跨度很大,其实本质是精密制造能力的平移。”徐贵州说,目前公司已和浙江理工大学进行技术对接,将合力攻克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通过“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产业布局,浙江推动各地结合自身优势发展人形机器人相关产业。
杭州和宁波依托专精特新企业集聚优势,提升执行控制部件、新型传感器等关键部件供给水平;温州、绍兴、丽水则依托电机和轴承产业优势,发展人形机器人专用电机等零部件;台州、衢州等地立足自身产业特点,发展精密减速器、伺服系统和新型编码器……如今,整机、核心零部件、软件系统等主要环节,基本都能在浙江省内找到产业配套,这种区域协同发展的模式,既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又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这与浙江深厚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基础密不可分。汽车生产所需的一体化关节、减速器、丝杠等零部件,正是人形机器人“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浙江汽车整车产量达174.2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营收突破万亿元。浙江汽车零部件制造全产业链,以及背后的庞大产业规模和技术积累,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贴心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去年4月,3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年轻人来到萧山,创立了杭州行思无界科技有限公司。如今,企业已经研发出一款人形机器人——“铁铁”,它能够在复杂的地形“如履平地”,宛如一位“大力搬运工”。
行思无界团队起初“蜗居”在萧山区政府附近一幢大楼里,仅有一间50平方米的办公室。后来团队扩充到10个人,办公室也扩大到了170平方米。
“想要在这样的空间里完成研发、组装、测试等所有环节,还是捉襟见肘,我们一直想寻找一个符合测试条件的大场地。”今年3月,萧山区委书记孙旭东走访调研机器人企业,行思无界联合创始人毛励珩和团队提出诉求。
不到1个月的时间,新场地已经找好,毛励珩和团队正在紧锣密鼓地忙着搬家。“新场地很敞亮,有500平方米,今年我们要继续‘招兵买马’,加大研发投入。”毛励珩对“新家”很满意,周边大型商超、星级酒店、国际学校等也一应俱全,功能配套完善,既宜业也宜居。
这是萧山深入走访企业一线,为企业纾困解惑的缩影。“我们将积极营造有利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助力企业在事关未来发展的新领域跑出加速度、抢占最前沿。”孙旭东说,萧山已经培育打造了机器人特色小镇,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0余家,围绕人形机器人核心部组件、特色整机的研制生产及组装,形成完善的机器人产业生态。
视野转向位于杭州余杭区的未来科技城,刚满“周岁”的企业智澄英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发布了一款新型复合型人形机器人——175厘米的标准机身搭配0.7米智能升降系统,这台全能型机器人专为格子式搬运系统环境设计,适用于工业与家庭场景。
去年3月,创始人胡鲁辉来到杭州未来科技城,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两周内便顺利落地办公场地,1个月内公司智澄英达(杭州)科技有限公司顺利注册。同时,在企业融资、人才申报等方面,未来科技城也对他给予帮助。
“现阶段有哪些困惑和大家交流?”“有哪些不错的市场机会可以分享……”在未来科技城菜鸟智谷产业园,包括胡鲁辉在内,入驻企业的CEO们每隔1个月就会聚在一起,参加产业园举办的企业家社群研讨,围绕经营实战话题,开展深度学习和讨论。
“用心用情服务企业,让我们在这里发展安心也顺心。”胡鲁辉说,当地汇聚技术、人才、场景、资本要素,构建起“热带雨林”般创新生态系统,针对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打造全面且精准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杭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进”为主线,通过创新驱动、整机带动、场景牵引等策略,进一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壮大。
如今,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浙江产”的人形机器人将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与价值。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