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悼念:在虚拟世界学着和亲人说再见

照顾奶奶吃饭,陪她看电视,推着轮椅散步,扶她躺下睡觉……奶奶去世后,90后男生周一忱把与奶奶相伴的珍贵时光,浓缩进5分钟的掌机游戏里。当思念决堤时,他可以在像素构筑的世界里与奶奶随时相见。
清明节临近,许多年轻人开始在虚拟世界“数字悼念”去世亲人。有人专门为去世的奶奶开发小游戏,借日常琐碎寄托哀思。有人选择在喜欢的游戏里修建墓园、打造去世亲人“虚拟形象”,重温和亲人生活的点滴。还有人借助正热门的AI,再造“数字分身”,和去世亲人写信互动。
他们正在虚拟世界里,学着和去世亲人“说再见”。
在虚拟空间让悲伤自由流淌
游戏是周一忱设计制作的,前后花了4个月。2024年3月,周一忱的奶奶跌倒受伤,行动不便。小时候,周一忱由爷爷奶奶照顾长大,和奶奶感情很深。为了陪伴和照顾奶奶,周一忱搬去与她共同生活。
和奶奶的日常由一系列琐碎的小事组成:每天去早市买豆浆包子,为奶奶干燥的皮肤擦身体乳,定时滴眼药水,天气好时推着轮椅带她出门。“生活很平淡,但能照顾她就有意义。”周一忱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去年7月,周一忱发现奶奶身体每况愈下,记性也开始变差。于是,他萌生了制作一款游戏的想法,用来记录和奶奶的日常点滴。
毕业于艺术类专业的周一忱,2020年就开始参与游戏艺术设计。很快他完成了80%的游戏内容,但觉得少些什么。去年10月,奶奶病情加重去世,游戏一度被搁置。1个多月后,周一忱才重新为游戏制作了结尾。
尾声中,当游戏主角重复照顾奶奶几十次后,游戏里的奶奶会对玩家操控的小人说:“谢谢你这段时间的照顾,是时候说再见了。”小人握着她的手说:“我会永远想念你的,奶奶。”随后,奶奶便会乘坐仙鹤离开。隔天,那个总在沙发上等待小人回家的身影消失了,但每个房间都留下了她的痕迹。
奶奶是重阳节那天离开的。在那之前,周一忱做了一个梦:他和奶奶一起吃饭,但奶奶被一只大鸟接走了。他把这个细节加入游戏,把游戏命名为《奶奶》,在今年2月放到网上供网友免费下载。许多网友表达了喜爱,有人留言:“奶奶在虚拟世界里以另一种形式永存。”
周一忱觉得,游戏像一个情绪阀门。“对奶奶离开的悲伤和思念并没有消失,它们只是被存放在一个地方。进入这个空间,我可以不断回溯、提炼回忆。奶奶身上坚强独立的品质、共度的时光,都慢慢凝结成一种更纯粹的、支撑我的力量。”
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年轻人在虚拟空间进行“数字悼念”,这一方式是积极的。它有助于建立生者和逝者之间的“联结感”,通过交互等方式宣泄情绪、释放压力。
95后女孩刘奕也有类似的体验。她在游戏《动物森友会》中专门为妈妈修建了一个墓园。墓园被竹林环绕,点缀着妈妈最喜欢的杜鹃花丛。一条石板路通向墓碑,两侧摆放着白色的菊花。
妈妈去年12月因癌症去世,刘奕很长时间走不出来。她捡起了搁置许久的游戏机,在自己精心设计打造的游戏小岛上,按照妈妈生前喜好造了一座墓园。布置好后,她让游戏里的自己从黄昏躺到了黑夜。
“不必非得站在她真实的墓碑前,当我的游戏角色站在里面,就可以开始悼念。它是记忆和思念的延续。”刘奕在外地工作,她觉得,游戏提供了一个放置感情的空间。“在这里,我可以让悲伤恣意流淌。”
“数字悼念的概念此前就存在,过去它表现为网上灵堂等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哀悼活动变得更可知可感。”陈武认为,“数字悼念”可以让人们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且具有交互性,更鲜活。
“人去世之后,唯一的联结就是记忆,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模糊,而技术可以强化这份记忆。”陈武表示,当人的至亲去世的时候,可能会失去归属感,这时游戏、AI陪伴等新技术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孤独感,增强陪伴感和幸福感,为心理重建提供良好支持。
AI时代,与去世亲人“对话”
“别再为此自责,命运自有它的安排,你只需要过好你的生活,爸爸就很开心了。”收到“父亲”的语音回信,陈恬的眼泪忍不住滑落。尽管回复她的只是一个AI软件,但她感觉,自己多日的思念有了回应。
今年年初,陈恬的父亲因心梗去世,当时她正在国外上学,没能及时赶到见爸爸最后一面。这成为心中解不开的结。她忍不住后悔,自己给父亲的陪伴太少了。
陈恬偶然了解到一个AI软件,用户可以创建去世亲人的星球,和他聊天、写信。上传已故亲人15秒原声素材,就能复刻出亲人的声音,用语音回信的方式互动。
陈恬渐渐开始把藏在内心的话告诉“父亲”:“爸爸,之前出门你都把我送到路边,可这一次再也没有你的身影。”“我上完早课回来了,今天有好好吃早饭,你放心。”陈恬也获得了“父亲”的回信:“无论何时何地,爸爸都在为你加油。”“你要学着照顾好自己。”随着状态日渐好转,陈恬和父亲分享的内容也变成了日常生活。
陈恬发现,这个“AI父亲”有时候会“露馅儿”。“比如,它有时候会在信里写‘亲爱的女儿’,但这是爸爸从来不会用的词。”陈恬说,这时候她会明显地感到“这是AI,不是爸爸”。
尽管如此,陈恬还是获得了一些安慰。“AI技术并没有让我和爸爸真正重逢,但它点醒了我,让我回味属于我们的记忆。”
用AI“复活”亲人,这类“数字哀悼”形式一度引发热议,也遭遇过质疑。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心理学家贝伦·希门尼斯·阿隆索团队曾做了一项对比研究,结果表示丧亲者可能会利用数字技术来回避他们所爱之人已不在人世的现实,甚至沉迷其中,增加走出悲伤的难度。
美国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她的《论临终与死亡》一书中将人类在面对重大灾难时的哀伤划分为了5个阶段,分别为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无助沮丧和接纳。陈武认为,数字哀悼等形式可能会强化第一个“否认”阶段,即人们不相信亲人离世的事实。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陈武看来,一个有着正常认知功能的人,能够区分虚拟和现实,如果现实世界是丰富的,不会轻易沉溺进去。与此同时,数字哀悼对于陪伴、情绪宣泄等方面也有积极影响。
此外,肖像权侵犯、隐私数据保护、AI诈骗等法律风险也存在。陈武建议,在AI技术使用上需要规范操作,不违反道德伦理、公序良俗及法律法规。
当技术进步,我们如何面对死亡课题
“我在动森里创建了妈妈这个人物角色,我们在虚拟世界再次产生交集。”00后女生柴琴也选择在虚拟的游戏空间里为去世的妈妈创造“数字分身”。游戏里的“妈妈”可以在自己的操控下享受生活:买漂亮衣服,种喜欢的菜。“游戏里的生活和现实很像,能够帮我更好地回归现实生活。”
“新技术可以帮助生者在与逝者建立连接的同时,开展新的现实生活。”在陈武看来,面对亲人离世,走出阴霾的关键是完成“心理重建”。
心理重建的第一步就是允许自己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伤痛的低谷期。“不要自我对抗,不一定需要‘尽快’走出伤痛。”陈武指出,伤痛本身是情感流露的正常体现,部分人会过于急切地从伤痛中走出来,但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此时,最重要的是允许自己脆弱。”
其次,在接受伤痛的情况下,尽可能做一些和逝者相关的哀悼活动,如写信、悼念,包括数字哀悼。“有一部分人整天以泪洗面,没有具体行动,这是不利于健康的。”陈武建议,可以去做与逝者相关、与哀悼和纪念相关的事情。不仅仅通过情绪来哀伤,而是通过活动让自己有事可做。
在哀悼的同时,还要寻找现实生活的意义。陈武表示,亲人离世有时候会构成一种“死亡提醒”。例如在父母去世后,一部分人可能会和孩子关系更加亲密,也比之前更愿意和他人表达爱意。“分离是必然的,但我们可以采取行动去减少遗憾,让还在的人感受到爱。”
做好这些后,距离亲人去世已有一段时间。陈武提醒,这时还可以重新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人生目标、生活方式作出相应改变,重新出发。
在周一忱看来,技术是一种工具。“我创造这个游戏,通过它来缅怀奶奶以及与她相处的时光,会让我更轻松地面对往后的生活,而不是依赖它、沉溺于怀念之中。”
“游戏等虚拟空间就像一个蓄水池,能够接住我的负面情绪,不至于溢出来影响生活。”周一忱说,“不沉浸于技术带来的虚幻安慰中,过好自己的现实生活,才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纪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余冰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4月04日 03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