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从“背雪上山”到“用雪自由”

张佳莹
2025年02月12日07:54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你知道吗?亚布力滑雪场使用人工雪近130万立方米。赛前,150台造雪机同时24小时不间断运转,雪花源源不断产生。

然而,1996年哈尔滨亚冬会的很多比赛用雪,却是当地群众从不同地方一点点背上赛道的。最多时,一天有约2000人“背雪上山”。

原来,当时山上的电力供应不稳定,无法支持大规模造雪。29年后,当哈尔滨再次“牵手”亚冬会,10千伏的电力线路绵延50多公里山峦,数字化电力保障系统、无人机智能巡检等技术给力护航。“用雪自由”,“尔滨”成竹在胸。

一片片雪花,从依靠肩挑背扛到搭载技术东风,反映的不只是我国办赛水平的提高,更是科技实力的攀升。

放眼亚冬会赛场内外,中国制造大显身手。看运动装备,新技术“缝”进了领奖服,自研高性能防水透湿材料让运动员轻装上阵;看赛事服务,赛道风场超精细图像测速技术可解析复杂气流,实时风速数据精度达0.1米级;看赛场保障,5G通信保障物资仓储管理,不用人工清点也能快速盘点物资;看城市配套,我国首台自动化型冰机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精雕细琢”,切冰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重大国际赛事也是展示综合国力的舞台。从北京冬奥会上“水立方”变身“冰立方”,到杭州亚运会上数字火炬手“弄潮儿”踏浪而来,再到哈尔滨亚冬会的种种绝活儿……科技助力,造就一个个让人回味的“名场面”,也照见创新中国的澎湃活力。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2日 13 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邢郑、李慧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