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孩子患上“皮肤饥渴症”,父母经常抱抱才能好?

2024年09月25日13:32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流言:“皮肤饥饿”是一种病,需要治疗?

网上有新闻说有孩子因较少被家长触摸,患上“皮肤饥饿症”(也有说“皮肤饥渴症”),需要父母经常抱抱才能好转。

流言分析:这种说法很不严谨。

一方面,“皮肤饥饿症”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诊断术语,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把它描述成一种疾病可能增加焦虑。另一方面,孩子确实需要一定的接触,但并不意味着缺乏接触就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

近日,一名4岁男孩因“皮肤饥饿症”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了公众对儿童成长过程中身体接触重要性的关注与讨论。该事件的“结论”暗示,缺乏身体接触的儿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这引起了家长们的担忧。

图片截自微博

图片截自微博

但值得注意的是,“皮肤饥饿症”(有时候也叫“皮肤饥渴症”)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医学诊断术语,而是行为心理学上用来描述情感和身体接触匮乏的现象,类似于心理学中“空心病”等描述情感空虚的说法。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说说。

“皮肤饥饿症”?真是一种病?

皮肤饥饿症(Skin Hunger),也称为皮肤饥渴或触摸匮乏(Touch Starved),并不是指某种具体的疾病,而是形容人们在长期缺乏身体接触时可能出现的情绪和心理层面的不满足。

它强调了触觉作为人类基本需求之一,在情感发展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儿童成长的关键阶段,身体接触(如拥抱、抚摸、牵手等)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情感支持。

尽管“皮肤饥饿症”揭示了身体接触在情感交流中的价值,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缺乏接触的孩子都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家长也不必因此过度焦虑或被这个概念所“洗脑”。相反,我们应该了解儿童抚触的重要性,并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不要被“概念”吓住:焦虑无益

随着“皮肤饥饿”等相关概念的传播,一些家长可能会产生过多焦虑,认为一旦忽视了孩子的抚触需求,孩子的情感发育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实际上,个别儿童(包括此次热搜事件中的孩子)的行为问题通常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家庭氛围、抚养方式、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发展等。

自我安慰行为(如啃指甲)和情绪问题(如易怒、孤独)等,往往是孩子心理压力的外在表现。单纯的身体接触不足并不会导致立即显现的心理问题。因此,家长不必因为过多关注这类现象而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压力。

儿童抚触的确重要

虽然“皮肤饥饿症”并不是医学诊断,但身体接触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是经过科学证实的。抚触对儿童的身心发育至关重要,不仅是简单的物理接触,更是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它能帮助孩子在早期建立与世界的连接,增强他们的安全感和情感稳定性。

抚触的益处:

1、情感联结: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可以增强孩子与父母或照料者之间的情感联结,让他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

2、缓解压力:身体接触能够促进下丘脑释放相关激素,有助于减轻压力,改善睡眠,提升幸福感。

3、促进发育:研究表明,抚触能有效减少疼痛和焦虑,让儿童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情绪,并促进大脑发育和社交能力的提升。早产儿、新生儿抚触还能够促进消化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和神经心理的发育,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4、增加安全感:通过亲密接触,孩子能从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将来的心理韧性和社交能力打下基础。

科学平衡的应对方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情感需求与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整体发展状态,而不仅仅是避免皮肤饥饿和增加身体接触的频率。

确保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足够的陪伴、沟通和情感支持。这是构建孩子健康心理的关键:

1、适当的身体接触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拥抱、亲吻、牵手等方式与孩子进行亲密接触,表达爱意与关心。

2、注重情感交流

除了身体接触,家长应重视与孩子的语言沟通、眼神交流和情感互动,帮助孩子建立稳定的情感基础。

3、合理安排亲子时间

即便忙碌,家长应定期抽出时间与孩子相处,无论是通过游戏还是简单的陪伴,都可以增强亲子关系,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4、寻求专业指导

如有需要,家长可咨询儿科医生、育儿专家或儿童心理学家等专业人士的意见与建议,以科学的方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皮肤饥饿症”并不是医学诊断术语,家长们也不必因这些说法过度焦虑。但关注儿童成长中的身体接触与情感交流确实也很重要,着重关注儿童的全面情感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亲子互动和接触,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爱与安全感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杭州禾芸嘉医院芽儿庄诊所范运柱 

审核: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樊春雷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邢郑、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