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织就未来:“一根丝”如何织出“大智慧”

2024年08月27日09:25 |
小字号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纺织行业是与人民美好生活结合最直接、最紧密的产业之一,关民情、系民生。纺织业的每一次变革都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一朵棉花要变成纱线是怎样一个过程?智慧纺纱如何纺出一根根质量稳定的纱线?近期,记者来到江苏南通一家纺纱工厂,探寻“一根丝”如何织出“大智慧”。

一朵棉“智”变一卷线

原始的棉花要经过清花机进行初步清理,去除杂质和短纤维后进入梳理机,机器上的金属梳针将对棉花进行梳理,使其变成松散的纤维网。再经过并条机,将多条纤维网合并,通过牵伸和压实,形成连续的、均匀的棉条。棉条随后被送入粗纱机,通过牵伸和加捻制成较粗的纱线,称为粗纱。粗纱经过细纱机形成较细的纱线,可以精确控制纱线的细度和均匀度。细纱机是纱线生产中最关键的设备,在络筒中,细纱被卷绕成筒子或绞盘,便于后续的染色或织造工序。

纺织行业有着“千人纱、万人布”的说法,如今,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10万锭智慧纺纱工厂,实现运营智能化、装备智联化、制造数字化。自动化抓包机、梳棉机和智能包装系统替代人工完成生产工序,络筒和成包环节由空中吊轨进行连接,纱线经过AGV机器人输送,环球打包机完成打包,最终自动入库。

10万锭智慧纺纱工厂内景。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从清梳联开始,经过梳并联、并并联、并粗联、粗细联、细络联,再到络包库联结束,智能物流系统让所有生产设备智慧运转。10万纱锭高速旋转,所有流程实现自动化和智慧化,工人只需要根据系统提示进行故障处理。”大生集团智慧纺纱工厂副主任夏晶介绍说。

打破生产车间“信息孤岛”

纱线智能化生产过程,所有机器上的传感器能实时采集生产信息,再通过5G将数据上传到智慧管理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实时监控生产状态,及时调整工艺,减少停机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边缘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实现了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之间的互联互通。生产管理、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生产调度、工艺管理、成本核算六大板块互相支撑、协同发力,支撑着智慧纺纱工厂的高效运转。

大生智慧管理云平台。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大生集团副总经理赵志华说:“我们细纱机都采用细纱单锭检测技术,每个细纱都有一个单锭检测。如果出现断头的情况,它会及时通过平台通过发送信号到手机上,引导挡车工及时找到那个定位,处理好故障。”

“黑灯工厂”闪耀“智造”之光

智能化的工厂运作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即便在关灯的情况下,车间内的机器也可以24小时自动运作,通过关灯不断电的方式,实现“黑灯工厂”的运营。

工厂照明系统运用人体感应和光线感应技术,没有人员通过或工作需求时,灯自动熄灭。以细纱产线为例,断头少于三根时,灯始终处于熄灭状态,只有需要人为处理时,照明灯才会亮起。

从传统的“万人工厂”到如今的“黑灯工厂”,每一步转型的背后,对电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因此,电力服务系统也在不断升级。在智慧纺纱工厂建设同期,大生纱厂自主建成一个110伏的供电系统,支撑整个工业园区的用电需求。

大生集团安全总监、综合管理部部长顾雪峰介绍说:“‘黑灯工厂’系统的实施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当前的智慧化工厂用电单耗可达到3400千瓦时每吨,与传统的纺纱工厂相比,能源消耗降低20%。”

数字化转型“织出”新未来

江苏省南通市纺织协会秘书长金鑫说:“我国纺织行业正在积极地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的技术与纺织产业的深度融合。未来我国智慧纺织行业正继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新型的纤维材料智能传感器,电子器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与责任发展。”

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说:“纺织行业是用电大户,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是行业发展的关键创新,大生集团正筹划建设中国第一个零碳纺纱车间,为产业链的绿色发展赋能。”

从张謇首开中国机器纺纱先河,到建成投产国内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纺织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对传统纺织业未来的一次深刻思考。通过数字科技的力量,为传统行业开辟一条更智能、更高效、更环保的发展之路。

审 核:

赵志华    大生集团副总经理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田文昕、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