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睡前饮酒真的有助睡眠吗?

2024年07月17日13:45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流言

“睡前喝酒可以助眠。”

很多人睡不着觉时,觉得睡前喝点酒才能放松下来,微醺的状态更安神助眠。

流言分析

假的。睡前喝酒不仅不助眠,反而影响睡眠。

睡前饮酒不能助眠

不少人相信 “喝酒助眠”,主要是认为饮酒后神经系统被酒精麻痹,会进入一种反应迟缓、困乏疲倦的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被“助眠”了。

然而,这种所谓的助眠效果很快就会出现“反噬”。

一方面,喝酒使我们容易入睡,但却更容易早醒。

研究发现,酒精虽然能缩短人们入睡所需的时间,似乎倒下就睡,且容易进入深睡状态,不容易被唤醒。但却很可能让人们在一段深睡后更早醒来。

研究者将这称为“反弹效应”。酒精刚进入身体,浓度较高时,会增加前半夜中人们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让人们很快进入深睡。而一旦经过代谢,酒精浓度下降,人们在后半夜则会经历更长时间的快速眼动睡眠,更容易在后半夜睡得很浅,或者早早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眠。

另一方面,酒精的“助眠”效果会逐渐递减,靠喝酒助眠容易越喝越多。

研究发现,酒精“助眠”的效果,会随着人们对酒精的耐受度增加而减弱。也就是说,越是习惯喝酒助眠,助眠效果会越差。而为了持续获得酒精带来的助眠效果,人们往往会越喝越多。

然而,一旦喝太多酒,反过来又会引发各种不适而影响睡眠质量,如增加起夜次数、头痛、胃部不舒服等。

不仅不能助眠 睡前饮酒还有这些危害

喝酒助眠不仅不可行,若喝得较多,或者长时间依靠酒精入眠,还会对身体造成全方位的伤害。

1、影响记忆力、注意力

酒精本身就对神经系统有麻痹作用,饮酒后会出现运动失衡、学习认知能力的调节障碍等。

已经有研究表明,大脑中部分细胞也会参与酒精代谢,这与酒精诱发的脑损伤和脑退化有关。再加上,睡前饮酒会减少前半夜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而快速眼动睡眠恰好是大脑整理和巩固记忆的重要时期。

也正因此,人们在宿醉后的第二天,常常会发现自己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大脑时不时有点“空白”。

2、增加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

人们形容喝酒后的人睡觉“鼾声如雷”,这是有道理的。

酒精使得人们全身肌肉放松,咽喉部的肌肉放松会导致舌根后坠,从而出现打鼾的情况。个别严重者还有可能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症状,不仅影响了正常呼吸和睡眠质量,甚至有窒息风险。

3、肝损伤、痛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上升

长期睡前饮酒,会导致人体摄入过量的酒精,继而造成对肝脏的持续损害。

同时,酒精的大量摄入还会增加痛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间接导致肥胖、三高等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或发展。

4、增加其他疾病风险

有研究发现,酗酒者失眠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而失眠患者中同时也具有更高的酗酒比例。也就是说,酒精和失眠之间存在着一种恶性循环的相互作用。这其实不难理解:如前所述,酒精助眠的作用会被人体逐渐耐受,只能通过不断加大饮酒量来企图获得安睡。

总而言之,无论是出于何种心理,都不建议大家靠喝酒来助眠。《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睡前不要饮酒,特别是不能利用酒精帮助入睡”。

睡不好,试试这样做

人类睡眠和清醒的节律状态受到褪黑素的调节,当褪黑素分泌充足时,睡眠节律正常且睡眠质量较高。而褪黑素的合成以色氨酸为原料,如果能适当补充色氨酸含量较丰富的食物,对缓解失眠有一定帮助。

除此之外,B族维生素、镁、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素也与较高的睡眠质量有关。

日常食物中,可以多摄入一些西红柿、草莓、橄榄油、核桃等食物,以及绿叶蔬菜、菌菇类,能够帮助补充褪黑素和其他促进睡眠的营养素。

除了食补,为了促进褪黑素的分泌,我们还可以做以下这些事情:

1、多晒太阳,增加户外运动

增加白天的运动量,能通过自然疲惫来改善夜间睡眠。更重要的是,多晒太阳能抑制褪黑素在白天分泌,使人在白天保持清醒。同时还能通过阳光照射来促进五羟色胺的分泌,作为褪黑素的合成原材料。

2、睡前避免兴奋

无论是睡前饮酒、咖啡、浓茶,还是高强度的运动,或者参与使人情绪高涨的聚会等娱乐,都应该尽力避免。睡前应让身心安静下来,逐渐进入休息状态。

3、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调整室内温湿度、调暗灯光、安装遮光窗帘、更换躺卧舒服的床垫和枕头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促进安睡。

4、使用白噪音

可以借助白噪音,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海浪轻柔拍打的声音、雨声等,或者舒缓的钢琴曲,来帮助大脑屏蔽外界环境噪音,逐步进入适合睡眠安静状态,提高睡眠质量。

作者:注册营养师王璐 

审核: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李菁晶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孟佳怡(实习生)、吴昊)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