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乌梁素海:水草丰美 生机勃勃

高平 王潇
2024年06月18日07:4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在乌梁素海拍摄的苍鹭。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在乌梁素海拍摄的苍鹭。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在乌梁素海拍摄的白鹭。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在乌梁素海拍摄的白鹭。新华社记者 贝赫摄

夏日清晨,温暖的阳光洒向大地,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上的鸟儿欢乐地叫起来。刘文斌抬头看了看,大步走向巡护船。

自加入乌梁素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所属的海区管理大队以来,海区巡逻成了刘文斌的工作日常。从东到西,从南到北,293平方公里的乌梁素海,他走了不知多少遍。这里的每一种鸟类,他都见过。他说这里就像自己家一样,再熟悉不过了。

前不久,乌梁素海湖面上出现了大红鹳,刘文斌很自豪,他说:“生态好不好,看有多少鸟。”的确,相比于乌梁素海“水质总体稳定在Ⅴ类”“局部区域优于Ⅴ类”这种严谨的学术化表述,260多种在这里迁徙、繁殖的鸟类更能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乌梁素海的环境正在持续改善。

刘文斌小心翼翼地划过一处芦苇丛,他知道这里有疣鼻天鹅在孵蛋。每年3月至5月,这里的疣鼻天鹅进入繁殖期,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就会开展专项保护行动,加强巡护和防控,严防猎捕疣鼻天鹅、捡拾鸟蛋等违法行为。近年来,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当地疣鼻天鹅数量由200只增加到现在的600只左右。

2011年,乌拉特前旗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疣鼻天鹅之乡”称号。刘文斌告诉记者,每当看着疣鼻天鹅带着小天鹅在湖中觅食、嬉戏的场景,即使巡逻再累、日光再晒,都觉得很值得。

巡护船路过的地方,不时有白鹭、苍鹭、黑翅长脚鹬等鸟类飞起。刘文斌说:“乌梁素海地处国际八大候鸟迁徙通道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印度交叉的重要节点,是全球著名的野生鸟类繁殖地、迁徙停歇地。每年来这里栖息繁殖的野生鸟类数量达20余万只,过境鸟类数量达60万~80万只。”

为了保护乌梁素海的生态环境和鸟类的栖息安全,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拉特前旗公安局等部门每年都会联合开展“清网禁渔”等专项执法行动。刘文斌和同事们划定责任区域和巡护路线,加强日常巡护检查频次,清理整治乱采、乱倒、乱排等问题,配合执法部门打击非法捕捞、挖沙、占地等行为,清理地笼、网旋等违规捕鱼用具。

在自然生存过程中,鸟类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受伤或落单的情况。因此在巡护工作中,“救”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梁素海保护科负责人张勇告诉记者:“随着周边群众保护鸟类意识的提高,每年的救护鸟类中有一多半是当地群众发现并报告的,管护人员发现受伤的野生动物更会第一时间送至救护中心进行救治。现在乌梁素海每年成功救助灰雁、大天鹅、小天鹅、疣鼻天鹅等野生鸟类200多只,成功放归野外数量占比80%以上。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很少在乌梁素海筑巢育雏的灰雁被放归后,现在每年都要回来产卵、孵化和育雏,种群数量已有800多只。此外,17只因伤残失去飞翔能力的疣鼻天鹅和1只大天鹅均被救护并在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得到妥善安置。”

2021年以来,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新建450平方米野生动物救护中心1处、维护湿地水禽救护水池750平方米、建设隔离棚舍1座,野生动物救护能力有了明显提升。

2023年,来乌梁素海旅游的人数达到了40多万人次,是往年旅游人数的近5倍。乌梁素海已成为巴彦淖尔市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据张勇介绍,去年以来,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乌梁素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已经编制完成了《乌梁素海保护区总体规划(2023—2032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国家重要湿地修复方案》;争取实施乌梁素海国家重要湿地保护可行性研究、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能力提升建设项目、乌梁素海国家重要湿地中央财政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等重大项目;引进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20头,与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合作开展试验研究,丰富乌梁素海国家重要湿地生物多样性;先后开展了乌梁素海鸟类监测项目、疣鼻天鹅及其生境专项监测项目等20个科研监测项目,为湿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个个守护人,划定区域、落实责任、扎根一线、争当卫士,把满腔的精力和热情都投入生态保护事业,为“塞外明珠”织密了安全网,如今的乌梁素海水草丰美、生机勃勃。“今天的乌梁素海让我欣喜,未来的乌梁素海让我期待,我们要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刘文斌说。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李慧博、孙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