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臭大姐的“远亲”是高超的猎手?仲夏猎蝽正旺时

2024年06月17日08:14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仲夏已至,正是一年中虫子最盛的时候。它们之中有一些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但还有一些可能并不熟悉。有这么一类昆虫,虽然你不时会遇到它们,却往往因为它们看起来其貌不扬而忽视了它们。实际上,它们在“虫界”威名赫赫!它们便是猎蝽。

丑,但是犀利

猎蝽的长相不能算好看,头小眼凸,身子让人看起来就有一种味道感:它们是“臭大姐”远房亲戚,都属于蝽类。蝽类在生物分类学上属于昆虫纲半翅目,“臭大姐”通常指其中的蝽科中的一些昆虫,比如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而大多数可以被称为猎蝽(assassin bugs)的蝽则属于猎蝽科(Reduviidae),这是一个不小的昆虫类群,已知约7000个物种。虽然猎蝽的身体看起来更窄一些,但它们彼此在外观上仍然很像,而且,至少已知很多猎蝽在受到威胁时确实也能通过臭腺释放出臭味,有些猎蝽释放的臭味还很浓烈。

但是,释放臭味只是猎蝽的传统傍身技能,更加犀利的是,绝大部分猎蝽是凶猛的捕食性昆虫。猎蝽的前足可以像螳螂一样抱住猎物,但它们的前足并不需要生得像螳螂那么粗壮,因为猎蝽的刺吸式口器要比螳螂的咀嚼式口器危险得多,它就像一根粗壮的锥子,可以轻易破开猎物的体壁,然后将毒液注射进去。它们的毒液非常强大,几乎瞬间就可以让猎物失去反抗能力。

和多数昆虫一样,多数猎蝽对人都没多大兴趣,猎蝽的目标是其他昆虫。但锥猎蝽是个例外。锥猎蝽的英文俗名“kissing bug”直译过来就是“接吻虫”的意思,有大约150个物种,它们以吸取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并能传播疾病,其中一些物种会主动找人,还能传播美洲锥虫病,好在国内遇到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

一只正在爬行的猎蝽(冉浩 摄)

一只正在爬行的猎蝽(冉浩 摄)

专业的猎手

猎蝽的历史也许能够追溯到大约1.8亿年前的侏罗纪中期,早期的猎蝽可能主要是一些机会型的捕食者,捕食的对象比较宽泛。不过,猎蝽演化到今天,除了那些保持传统的猎蝽,还有不少类群都有了自己捕猎的独门秘技,看起来非常“专业”。

比如,腿看起来很长,有那么几分像蚊子的蚊猎蝽种团(Emesine Complex)中的物种会捕食蜘蛛,它包括了蚊猎蝽亚科(Emesinae)、盲猎蝽亚科(Saicinae)和维地猎蝽亚科(Visayanocorinae)等3个小类,目前已经确认了其中至少39个物种具有相关行为。一些猎蝽可以通过振动蛛网模拟小虫来引诱蜘蛛前来,而另一些猎蝽则更加直接,它们的前足能够割断蛛网,甚至具有在蛛网上活动的能力。

真猎蝽亚科(Harpactorinae)中的一些物种会收集树脂,有时候也被通俗地称为树脂猎蝽或胶猎蝽,它们会将树脂涂抹在自己的前足上,以便于将猎物粘住,这种手段在狩猎蜂类和蜘蛛的时候都很有效。不止如此,黄腹蜂猎蝽(Apiomerus flaviventris)的雌虫还会将树脂收集并存储在腹部下面,并能维持树脂的湿润,这些树脂会被随时取来用于捕食或涂抹在卵上起到保护作用,可以说已将树脂的作用“开发”到了极致。

伪装的高手

猎蝽的另一项生存绝技就是伪装,这不仅有利于它们逃过捕食者的眼睛,对它们捕捉猎物也大有裨益。一些猎蝽具有极容易融入环境的体色,还有少数猎蝽会往自己的身上背东西,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垃圾堆。

在我国,至少已知有4种猎蝽会往自己的背上背东西,其中一些物种发生在猎蝽的若虫期,也就是没有成年的时候,如淡带荆猎蝽(Acanthaspis cincticrus);另一些物种则发生在猎蝽的成虫期,如双环跃猎蝽(Peregrinator biannulipes)的伪装现象就只发生在成虫期。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背的东西都有所不同,总体上来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将沙土粒和各种碎屑背在身上的自然伪装(natural camouflaging);另一类则是把吸干的猎物尸体背上的尸体伪装(corpse camouflaging),这增加了对猎物的迷惑或吸引的作用。

猎蝽在背东西的时候主要依靠自己的后足,这些后足布满刚毛,就像小刷子一样,会把各种东西刷上自己的后背。猎蝽演化出类型多样的毛来方便它们完成这个过程。以淡带荆猎蝽为例,它有分叉或带钩的刚毛可以悬挂杂物,也有连通着腺囊的空心腺毛可以释放出黏性物质。

而进一步的实验显示,当这些背负物被移除时,猎蝽的死亡率会明显上升,这也意味着这些“垃圾”对猎蝽而言至关重要。

背负着蚂蚁尸体的猎蝽,疑似淡带荆猎蝽的若虫(冉浩摄)

背负着蚂蚁尸体的猎蝽,疑似淡带荆猎蝽的若虫(冉浩摄)

遇到不用紧张

在户外,你有一定概率会遇到游荡的猎蝽,但请千万不要马上就准备一脚踩死它,这不是和昆虫相处的正确方式。事实上,猎蝽在生态系统中承担着自己不可替代的功能,而且很多猎蝽还是农林益虫。你也不用刻意躲着它,虽然一些猎蝽的叮咬很疼,但人被猎蝽叮咬的案例非常罕见,你完全可以蹲在它旁边观察它的生活与行为。

除了锥猎蝽,绝大多数猎蝽的叮咬都是在它感受到了生命威胁,进行防御行为时发生的。比如,巴西马托格罗索州曾报道了一个案例,当时有双靴子被粗心地在大自然中放了很长时间,一只猎蝽掉进了一只靴子里,靴子的主人在伸脚穿鞋的时候把里面的猎蝽踩碎了,同时也被猎蝽叮到了……事实上,只要你遵循了两个原则,你被叮咬的概率就会无限小:

第一,不要试图把偶然落到你身上的猎蝽直接拍死,一口气把它吹走就好。

第二,不要试图用手去直接触摸或捕捉猎蝽。事实上,不要试图用手去触碰任何不熟悉的昆虫乃至其他野生动物,它们的反击有可能会带来伤害。

如果确实不幸被猎蝽叮咬了,你可能会有疼痛和麻木的感觉。可以用肥皂水清洗伤处并用酒精或碘伏等消毒,以防止二次感染,冰敷可以减轻疼痛,但如果疼痛剧烈则须及时就医,通常预后良好。具有易过敏体质的人在户外活动时应随身携带抗过敏药并及时服药,一旦出现严重的过敏症状,如大面积肿胀、瘙痒、荨麻疹或呼吸困难等,须立即送往医院,以防发生危险。

作者: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广西师范大学) 特聘研究员冉浩

审核:《博物》杂志副主编张辰亮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李慧博、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