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中国电科有力推进重大攻关任务实施

瞄准国家需求 勇攀科技高峰

本报记者 刘诗瑶
2024年06月13日07:50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精细测控保障天地对话,智能手机直连卫星,重大工程建设扎实推进……作为我国电子信息行业领军企业,近年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电科”)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重大科技任务聚力攻关和战略性新兴领域超前布局,有力推进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实施,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3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电科产业基础研究院考察时强调:“必须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发挥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总书记勉励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厉、勇攀科技高峰,不断攻克前沿技术,打造更多科技自立自强的大国重器。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电科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创新资源布局合理,创新动能愈加强劲,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突破。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5米口径的中频天线被缓缓吊起,严丝合缝地安装于巨型支架上……

这是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项目进入建设阶段以来的首台天线,由中国电科研制。

SKA最关键的科研设备是天线,不仅要求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指向度,还要具备高电磁屏蔽能力,其研制一直被视为世界技术难题。

据介绍,中频天线主反射面由66块铝合金三角形面板组成,每块面板的曲率各不相同,需要制造66个专用的模具。经过数月艰难攻关,项目团队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成型工艺,实现了大面板的精密成型。最终,中频天线的面板精度达到国内面板设计与制造的领先水平。

中频天线的高品质,既源于主体建造精度,还与安装环节的高要求密切相关。

天线背架采用螺栓球与拉杆螺连的网架方式安装。一面天线上共有100多个螺栓球、300多根拉杆。每个螺栓球在网架中的位置是唯一的,每个螺孔装哪根拉杆也是相互匹配的。

如此精密的位置要求,哪怕有一颗小米粒大小的误差,也会装不上去。工艺师们经过几十次试验,反复研究装配流程,历经两个多月终于掌握了最佳安装方法。团队成员回想:“那段时间,脑子里全是螺栓球和螺杆,连做梦都想着。”

勇于担当,精益求精。中国电科深度参与国家各类重大工程任务和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研发可移动反射面面板,打造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捕捉百亿光年外的射电信号;深空测控、超远程通信、新型能源等关键技术在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等重大任务中确保航天器“飞得稳、对得准、望得远”;全面参与民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研发空管系统、卫星导航着陆系统等,为全国75%空域提供管制服务;构建“云+数+应用+生态”新型数字政府建设模式,打造超亿级设备接入城市级物联网运营中心,服务北京、上海、深圳、嘉兴等50余座城市……中国电科坚持自主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电子信息技术重要支撑。

创新图强,勇攀高峰。截至目前,中国电科国家级创新平台已经达到48个,25家企业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集智攻关成效显著,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创历史新高。

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走进中国电科所属国基南方公司的超净车间,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MOSFET元器件的生产场景令人振奋:数台精密仪器并行自动化运行,比绣花针还细的测试探针在芯片间高速移动。别看产线上一枚碳化硅MOSFET元器件长宽仅有2毫米,却是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的“心脏”,负责电能的处理和控制。

中国电科所属国基南方公司碳化硅团队成员介绍,碳化硅材料耐高压、耐高温、低损耗。相同规格下碳化硅MOSFET元器件的尺寸只有硅基产品的1/10,但导通电阻是后者的百分之一,总能量损耗可以降低70%。使用碳化硅MOSFET元器件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速度提高5至10倍,续航里程提高8%以上。

如今,越来越多新能源车用户用上了新的汽车“芯”。据统计,中国电科研制的新能源汽车用650V—1200V碳化硅MOSFET元器件出货量突破2000万只,累计上车超200万辆。

当身处深山密林、戈壁沙漠、远洋海域等没有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地方,或者突发地震、洪水等灾难导致地面通信中断的时候,持有一个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就可以及时和外界取得联系、获得救援。

来到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卫星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室,成排的卫星移动通信芯片开发板呈现在人们眼前。研发人员正专注地盯着专用仪表,对大小仅有一分硬币一半的卫星移动通信芯片的工作指标进行监测。

“这是我们研发的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芯片,它非常小巧,便于集成至智能手机中。通过这颗芯片,手机可以直连卫星,具备卫星通信功能,在无地面基站部署的地区可进行卫星电话和短信业务。”据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为打造高性能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芯片,团队持续优化芯片生产工艺流程,确保芯片生产“质”和“量”的双提升。

为又好又快地交付每一片芯片,团队成员在测试项工序调整、芯片性能优化等方面持续改进,大幅提高芯片良率,保障了新一代卫星移动通信芯片快速推向市场。

从关键材料、制造装备,到先进工艺、高端芯片,中国电科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集成电路等各行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增进民生福祉。

为推进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中国电科推动10余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以重大任务牵引推进实验室由“合”到“融”优化提升。同时,集团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探索打造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开展“科技尖兵、科技方阵”建设行动,加大收入分配向科研核心骨干倾斜力度,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一台设备可否巡检多种生产隐患?在企业配电房、变电站、水泵站、生产车间等工作场景,存在着数据及设备异常、局部放电、气体泄漏等多种潜在隐患,往往不得不配备数量庞大的巡检设备,操作十分繁琐。由中国电科所属海康威视公司研制的智能巡检轨道机,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一次就可以同时自动巡检多项内容,还能搭配物联感知舱,根据不同的巡检需求,选配更多传感模块,有效降低巡检强度,提升巡检效率。

这是中国电科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缩影。

集团明确“发力点”,制定“路线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着力增强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形成较完备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生态链,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深耕新材料,激发产业新动能。

安检,一秒就能过!这背后应用的正是太赫兹技术。太赫兹波具有高分辨性、强穿透性、高安全性等特点,其核心部件就是太赫兹芯片。从发布国内第一只太赫兹安检芯片算起,中国电科在太赫兹射频领域深耕10余年,已形成完整科学的太赫兹射频芯片谱系。有关技术人员介绍,集团超前布局新一代先进材料金刚石、氧化镓等前沿技术研究,研发的系列太赫兹芯片累计出货量突破10万只,为第四代半导体起步发展打牢基础。

开辟新储能,澎湃改革新动力。

科研人员取出一枚钠离子电池样品,介绍它更好的低温性能、倍率性能和安全性能。为抢抓新型储能产业“风口”,中国电科协同推进钠离子电池界面反应机理和全寿命周期失效机制研究,有望广泛应用于商业储能、寒区储能、铅酸电池替换等领域。

启动新计算,奔涌转型新活力。

目前,中国电科加速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纳米制造、类脑计算等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智能制造、医疗养老等行业,研发人形机器人、小微特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产品,发布面向党政企行业用户“定制”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支撑特种场景辅助决策,形成拟文助手、编码助手、智能标绘等应用,有效满足降本增效、流程优化和管理创新等需求。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产业基础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系统布局关键创新资源,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力推进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实施,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中国电科党组书记、董事长王海波表示。

向新而行,向上跃升。中国电科将牢记“国之大者”,加快提升战略能力,在巩固发展尖端配套优势的基础上,做强体系、做强基础、做强以智能为代表的新域新质,继续书写践行使命、彰显担当的奋进答卷。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3日 01 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邢郑、孙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