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用好科技力量 守护蓝色家园

本报记者 刘诗瑶 宋 宇
2024年06月07日07:51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海洋三所科研团队成员在进行红树林监测。   隋海东摄

海洋三所科研团队成员在进行红树林监测。 隋海东摄

天津淡化所技术人员在研究反渗透膜技术。   王 剑摄

天津淡化所技术人员在研究反渗透膜技术。 王 剑摄

海洋二所科研人员在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   李德望摄

海洋二所科研人员在开展海洋生态预警监测。 李德望摄

海洋三所参与修复的福建厦门同安湾海滩。   海洋三所供图

海洋三所参与修复的福建厦门同安湾海滩。 海洋三所供图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

数据来源: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协调好人与海洋的关系、科学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对于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从淡水资源开发、到海滩养护保护,再到海洋环境监测,通过提升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绘就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6月8日“世界海洋日”前夕,本报记者采访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保护的相关团队,记录他们加强科技创新,保护海洋生态,共同守护蓝色家园的生动故事。

——编  者  

 

天津淡化所海水淡化技术团队——

“让海水淡化技术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

走进位于天津南港工业区的先达海水资源开发公司,一排排整齐的膜法海水淡化装备映入眼帘。距离此地13公里处,近岸海水正在被源源不断地抽引、输送至该公司的淡化装备,历经若干道精细复杂的淡化工艺,“变”成符合工业需求的清澈淡水,满足园区内重大项目的工业用水需求。

在这项海水淡化工程背后,起到技术支撑作用的是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以下简称“天津淡化所”)科研团队。

海水淡化对缓解沿海地区和海岛水资源短缺、保障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膜法海水淡化关键装备的国产化,天津淡化所围绕高压泵、增压泵、能量回收、反渗透膜等关键装备及材料进行攻关,最终研制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淡化装备和产品。截至目前,由天津淡化所牵头研制的单机3万吨/日配套国产化装备已在天津南港工业区开展试验验证,很快将用于实践。

“我国海水淡化技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所里团队围绕技术难点潜心钻研,虽多次失败却从未言弃,最终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将继续加强研发,让海水淡化技术更好地服务生产生活。”天津淡化所所长阮国岭介绍。

以能量回收装置的研制为例。这套海水淡化的关键装备必须在高压、高转速、高盐度的环境下运行,同时对材料和加工工艺的要求极其严格。为了攻克研制难题,2021年,所里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夜以继日进行数据模拟和推演。“大家连续几个月泡在生产车间,搭起了简易床,24小时轮班值守,就是为了随时观察装备的加工过程,确保每个环节都不出纰漏。”团队成员回忆。

为了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团队还一直“与时间赛跑”,力求把基础工作做得更扎实,让海水淡化系统能耗“再降一点,降到最低”。

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科研团队——

“保护好海洋环境是我们的使命”

“今天偏北风5至6级,浪高1米……”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对海洋环境预报一定不陌生。

实际上,绝大多数沿海和海上经济活动都离不开海洋环境监测与预警预报体系的建设。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建立海洋环境立体观测和预测的技术和理论体系为目标,在海洋灾害预警和生态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通过河流、溪闸等排入近海,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不小的压力。”海洋二所副所长陈建芳研究员说,但传统人工监测手段无法实现大范围、高频动态巡查。

为此,该实验室水色遥感团队联合浙江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攻克了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入海排污和近海水质遥感巡查技术,实现从太空对沿海排口排放、入海河流污染物、海湾水体富营养化、近海水质优良率等进行高效监测。

杭州湾位于浙江省东北部,毗邻长江口,平均水深只有10米。湾内地形复杂,潮大流急,常年海况较为恶劣。为了获取有效观测数据,科研人员需要随时准备、抢抓有限时间窗口、保质保量完成海上作业。

团队成员李梦露对一次冬季出航经历印象十分深刻。“因为天气和海况较差,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时间窗口完成观测任务。”李梦露说,冬天是长江入海污染向南输运的重要时段,如果没有获取这个时间窗口的数据,会给后续防污治污工作造成不利影响,于是大家在海上漂了大约一个月时间,临近春节才完成任务。“离船上岸那一刻,大家感觉无比疲惫,却也如释重负,因为保护好海洋环境是我们的使命。”

过去几年间,实验室科研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在杭州湾—浙江近岸海域累计开展了包括水文、化学、生物、遥感等多学科综合调查共计45航次。这些调查,为了解海域水质状况的污染来源、特征规律等研究积累了宝贵资料,填补了多项调查数据空白。

海洋三所岸线保护团队——

“为从事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感到自豪”

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在水中静静铺展,一只只白鹭张开翅膀,舒展着曼妙身姿,轻巧地栖于其中……福建省厦门市下潭尾红树林公园的旖旎风光,为市民提供了难得的亲水空间。

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能够防风消浪、促淤护岸,维持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平衡。厦门红树林生机盎然,离不开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红树林研究团队的悉心呵护。

“上世纪90年代,林鹏院士、卢昌义教授等专家,为了建立红树试验林,常常赤脚踩进没过膝盖的淤泥里,一步步确认红树林生长的土壤,一点点培育幼小的树苗。”海洋三所红树林研究团队的研究员陈光程说,前辈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他们。

“一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团队迷路了。大家扛着一箱箱采样工具,在红树林里足足走了3个多小时,潮水几乎都要涨到腰间了。等我们出了林子已是晚上,抬头看到了满天繁星。那一刻,我们既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也为从事海洋生态保护工作感到自豪。”陈光程介绍,团队足迹踏遍了我国主要红树林地区,还与周边国家开展了近30次合作调查……

来到厦门观音山景区,这里沙滩洁白、海水澄澈,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尽显海滨风光。在海洋三所海滩修复团队的努力下,修复的海滩与原有的天然海滩连成一体,海岸线“颜值”大幅提升。

海滩修复团队成员、海洋三所海洋与海岸地质实验室主任戚洪帅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让沙滩稳住、沙子不被冲走’,尤其要确保沙滩在台风等极端天气情况下还能保持稳定。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海滩养护工程,才能有效保护海岸免受侵蚀。”

观音山海滩、鼓浪屿港仔后海滩……在厦门,海洋三所团队修复养护过的海滩已达10余处,它们犹如一条条飘逸的缎带,把大海装点得更加美丽。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07日 06 版)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邢郑、孙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