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天体命名:看似简单背后却有大学问

张雪松
2023年10月17日08:32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目前,很多行星都不乏来自中国的名字,那么,天体命名有哪些特殊要求呢?

天体地名丰富多彩

现代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发现了大批小行星和卫星,通过观测它们的地形,诞生了大批新名字。

用神话故事命名太阳系天体是天文学史上悠久的传统。早在1610 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使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就发现了木星所属的4 颗大卫星,天文学家西门·马里乌斯将这4颗卫星命名为艾奥、欧罗巴、盖尼米得和克里斯托,她们都是主神朱庇特(木星)的情人。后来,用神祇命名天体的传统还延续到小行星上。

随着太阳系内发现的天体越来越多,名字也从神祇扩展开来。火卫一福伯斯是火星也就是战神马尔斯的儿子,上面遍布了撞击坑,其中最大的撞击坑取名为发现者霍尔妻子名字斯蒂克尼来命名的。

怀古溯今,对天体和地形地貌的命名,反映了一国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的实力,体现了国家科技发展综合水平。

命名规则讲究多

截至目前,火星的地名库中已经有2000多个地名,但我国天文观测起步太晚,错过了天体命名的黄金时代,命名的地名寥寥无几。

现代天文观测起源于欧美,早期命名很随意,天文学家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随心所欲地命名,可谓自由取名的黄金时代。

1919 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成立,主要进行天体命名和分配。195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火星地名命名委员会对早期天文学家的命名进行了整理和确认,形成了最早统一的火星地名表。

随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了行星地名命名的规范文件,确认了命名要经过他们的认证,使发现者享有完全命名权的时代结束了。

虽然任何人都有权力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交新天体的地名,但审核权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相关组织。

根据命名规则,给天体地形地貌等地理单元申请命名,名字首先是要简单明确和清晰,不能和已有的名字混淆。其次是要避免重名,避免相同的名字用在更多的地理单元上。再次是名字不能带有政治、军事和宗教色彩,避免天体名字引发地面纠纷。最后是行星发现者不能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天体,但可以用家人、朋友和杰出人物的名字来命名。

此外,天文学家发现的各种天体除非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否则不能给小于100米的地理单元赋予正式的名称。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制定上述规则后,想给天体地形进行命名相当不易。最重要的是,当一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下属的小天体委员会提交需要命名的天体和天体上的地理单元后,要通过命名工作组审核,还需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

命名不再局限于一种

神话故事是天体命名的重要来源,例如火星用战神马尔斯命名,木星用主神朱庇特命名,土星用农神萨图努斯命名,所属的小行星一般用从属的神命名。“嫦娥四号”提交通过的织女、河鼓和天津3个名字,也和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有关。

随着人类天文观测和深空探测能力的提高,用神话故事命名必然不够,取材范围扩大到包括各种杰出人物在内的领域,例如,中国物理学家杨振宁、李政道,数学家陈景润和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也都成了小行星的名字。

很多小行星和地形也会用跟航天打过交道的重要人物来命名,例如日本隼鸟号探测器探索的2514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糸川,就是为了纪念日本火箭之父糸川英夫。

中国用钱学森命名了3763号小行星。月球上和火星上也有以苏联航天专家谢尔盖·科罗廖夫命名的环形山,其目的就是为了纪念他为苏联航天事业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如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还允许使用数字整千位用特别重要人物和组织命名,例如,联合国则是6000 号小行星。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邢郑、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