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科普中国

和AI恋爱:满足你所有期待的“理想”伴侣,可以替代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吗?

2023年09月11日14:43 |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小字号

伴随Chatgpt的爆火,“AI恋人”这一话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有网友分享自己通过训练Chatgpt,得到了一份“直击内心”的表白,甚至比大多数现实中的恋人更为浪漫。

《纽约时报》在2020年曾发布过一份数据——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以AI恋人作为伴侣。他们以文字或声音与自己的AI恋人共赴音乐之旅、共赏戏剧情节,一同漫步思想的庭园、倾心交谈,他们拥抱虚拟,坚定地认为AI恋人比真人更“懂”自己,更能抚慰自己的感情。

人类对机器的幻想是否能成为现实?AI能否以恋人或伴侣的身份融入我们的生活?又是否能代替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呢?

AI恋人为何更“懂”你?

现代AI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领域的技术日益先进,人们常常会觉得,AI恋人比现实中的人更"懂自己",产生仿佛面对一个真实"伴侣"或者"恋人"的情感体验,这是为什么呢?

AI伴侣通常基于大规模的预训练模型,这些模型在巨大的文本数据集上进行了训练,从而学会了丰富的语言结构、词汇和语义。这使得它们在对话中能够使用正确的词汇和句法结构,能够模仿甚至超越人类微妙细腻的表达。

有些AI伴侣会尝试理解对话的上下文,包括之前的问题、回答和话题,以便更准确地回应。通过分析整个对话历史,它们能够精确地捕捉到用户的意图和情感,如喜悦、愤怒、焦虑等,并以最符合人类预期的方式回应。

AI伴侣会根据与用户的多次互动来逐渐适应用户的个性和喜好。它们会记录用户的偏好、兴趣和情感,并在后续对话中加以考虑,从而营造出更个性化的对话体验。由于对话进程的不同,他人无法从AI伴侣处获得相同的回应,从而赋予了这段"关系"独特的排他性。

AI伴侣有问必答,无论何时何地,它们都能迅速给出回应,仿佛是那个时刻都在关心自己的伴侣,从而让人感受到恍如其分的专注情感。

AI恋人会“爱”上自己的使用者吗?

电影《Her》曾描述过一个人类“爱”上AI的故事,电影主人公在与AI恋爱的过程中得到慰藉,却也陷入迷茫:“这份爱是按照算法程序写好的吗?”

尽管AI恋人/伴侣在技术上能够模拟情感表达,但是它们基于数据分析和模式匹配等技术手段给出回应的特点,决定了它们无法对人类产生真实情感。它们不能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需求,我们也无法用人类的情感去评判它们。

首先,亲密关系建立在情感共鸣、同理心和情感互动的基础上。虽然AI伴侣可以模仿人类细腻情感表达,但它们始终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它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再细腻的表达也掩盖不了情感内核的缺失。同时,这些由AI组成的虚拟亲密关系缺乏真正的情感互动,无法满足人类之间深入且复杂的情感互动,例如许多非言语、非逻辑的元素。

其次,人类个体的情感、需求和喜好是极其复杂且多样化的。AI伴侣可能会在一些情况下提供支持,但难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和人类个体的多样性。最后,亲密关系通常还包括生理接触、面对面交流和非语言的互动。现有的AI技术还停留在文字、语言等十分有限的交流模式,这些因素在现有的AI技术中是无法涵盖的。

美好与风险并存

在拥抱AI恋人/伴侣的美好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其中的风险。

1. 隐私和数据安全:与AI伴侣的互动可能涉及个人信息和敏感话题,用户的个人信息、数据有泄漏的风险。

2. 过度依赖和孤立感:过度依赖虚拟情感关系也可能导致与真实社交的隔离,削弱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加现实生活的孤独感。

3. 情感操控:AI伴侣可以提供情感支持,但是,当AI技术被“有心人”利用时,便会通过这些回应,诱导用户做出错误的决定。

4. 缺乏人类判断力:在模型的训练中,AI伴侣接收到的信息鱼龙混杂。它们可能会生成各种回应,其中,部分回应会违反人类的伦理观念。

5. 文化和社会影响:AI伴侣的出现会冲击传统文化和社会,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会对传统社会观念,包括对人际交往、情感表达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探索AI恋人/伴侣这一领域时,我们应保持理性的态度。虽然它们在某些情况下能够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和陪伴,但在追求虚拟情感关系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真实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与AI恋人/伴侣的关系只是现实与幻想的一种平衡,我们需要谨慎对待,以充实而真实的情感为指引,走好人类情感与科技之间的这段旅程。

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秦曾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20级本科生郑子龙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科普中国客户端。

返回人民网科普频道

(责编:李慧博、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