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1岁宝宝有哪些常见误区?听听专家解答
家长们在宝宝一岁左右的时候,在育儿方面会产生很多新的困惑,比如听说在添加辅食的时候,不能加额外的味道,否则孩子吃多了盐和糖对身体不好?或者看到别人家的宝宝已经会走了,是不是应该让自己的孩子也早点站起来?这些困惑怎么解决,来听听专家的建议。
误区一:辅食“味道”晚加好或少加好
一般建议1岁内孩子的食物,要保持食物原有的味道,但并不是原始食物的味道。很多食物都是经加工而成,如米粉、馒头、面条、肉泥菜泥等,都含有一定盐分。
宝宝1岁后,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对食物的接受度,考虑适当添加调味品,如酱油、盐等。但不建议加婴儿酱油、婴儿盐,因为婴儿的调味品都是再制造产品,是用成人的调味品额外加工而成的。这个过程会添加某些东西,未必对孩子非常有利。
如果2岁的孩子愿意和我们同桌吃饭,家长可以将家庭食物的味道调整成适合孩子吃的。如果大人觉得食物味道特别淡,可以通过调味碟的方式,自己吃饭时再额外添加。这样可以既保证孩子进食,又有利于维护家庭的亲情关系。
误区二:孩子早点学会站是发育好
现在养育孩子盛行用爬行垫,外边有一圈围栏,七八个月的孩子扶着围栏,可能站得很好,但紧跟着的问题就是孩子不愿意爬了。爬行训练少,会导致孩子的核心肌肉,即腹部和腰部肌肉没有得到足够锻炼,也就并没有真正发育健全。这时候孩子的“站姿”俗称“前挺后撅”状,医学称为“骨盆前倾”状。
这种过早站立的情况下,保持静态平衡比较难,而保证动态平衡相对容易,所以孩子喜欢跑,不喜欢走,特别容易摔跟头,小腿外侧可能还会摔得青一块紫一块。这会影响孩子以后平衡能力的发展,使孩子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出现问题。
建议孩子能爬起来的时候,尽可能把围栏打开,放宽界限,甚至可以将围栏放到相对不安全的东西前,保证孩子不碰到危险东西即可。这样有助于延长孩子爬的距离,减少扶站机会,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来锻炼孩子的核心肌肉,这对他们长远发育有很大帮助。
孩子的发育是有规律的,一定要尊重自然规律,或者根据孩子的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不要盲从。
专家:北京崔玉涛诊所院长崔玉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