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究竟!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都有什么?

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航天城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的70余名师生走进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文字来领略科技的魅力,一起走进航天梦的“母港”。
什么是钱学森空间实验室?
刚刚来到这里,“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挂牌就映入眼帘,这里是前瞻性技术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飞天梦,也造就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它成立于2011年12月,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创新“特区”,致力于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空间科学与空间技术实验室。
走进室内,实验室的墙上陈列着杰出科学家的照片与介绍,“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他们肩负着钱学森精神和无数科学家的梦想。在这里,研究各种前瞻性的新技术,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共同围绕重大专项开展战略研讨,进行空间科学任务应用基础、关键技术、载荷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共同推进钱学森空间实验室成为具备“创意、研究、孵化”定位三合一的新型空间实验室。
实验室里有什么亮点?
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并不普通,继续走进实验室,我们可以看到它集成了各种科技感与未来感的元素,无不昭示着它以“新”为先的亮点,具体体现在“新的管理机制”与“新型的合作平台”。
据了解,钱学森实验室探索实施创新管理的新机制——即“以PI制的管理模式,实行以同行评价为核心的、类似Tenure-track的聘期考核制度”,此机制中,工作质量的高低不由固化的标准而决定,而是以同行内评为准,将使得工作更加人性化、专业化,更有利于吸引海内外高水平研究型人才。
同时,钱学森实验室还致力于搭建开放的合作平台。“开放合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合作者的多元化,例如,实验室的合作方包括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俄罗斯齐奥尔科夫斯基宇航科学院等海外机构,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科研机构;其次是活动交流的多元化,钱学森实验室召开了一系列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研究合作等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战略论证、任务定义、应用基础、关键技术、载荷仪器等多方面的研究,从而更好地为未来的空间系统与任务创造新机遇。
实验室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在实验室的可参观区域中,有各类模型与先进的设备可供展览,体现了钱学森实验室的高精尖技术储备、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
据悉,实验室瞄准“建设世界一流实验室”战略目标,坚持四项发展定位,秉持三个创新理念,构建了体系发展战略研究、系统项目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相互牵引相互支撑的“三位一体”特色创新体系,布局了未来航天体系发展研究、航天智能与遥感、空间信息与网络、空间科学、空间维护与资源利用5个研究领域,涵盖了以空间信息与作战、航天群智能、电磁频谱协同自治为代表的十余个研究方向。研究的具体内容涉及空间太阳能电站、脉冲星导航这样极具未来色彩的系统级创新项目,也包括基于飞秒激光的高精度任意尺度实时测距和时间基准传递技术研究、基于石墨烯材料的新一代探测器这样走在学术最前沿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在研究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多个富有活力与创新力的研究团队。(卓睿)
指导老师: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于晗
专家:中国航天科技五院专家杨长青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