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宪:稀土人生“萃”芳华
2021年05月13日14:15 |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个人档案:
徐光宪(1920-2015) 浙江绍兴人,男,物理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物理化学和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研究。
我国是稀土资源大国,但是在多年以前,开发利用稀土的生产技术始终掌握在国外少数厂商手里。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52岁的徐光宪“半路出家”,接下了这个任务,踏入稀土研究领域。这已经是他自1951年回国后,第三次因为国家需要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量子化学出身的他,回国后转向配位化学,再到放射化学,直到最后的稀土化学。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但徐光宪打了一场又一场“漂亮仗”。他建立自主创新的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在当时,一般萃取体系的镨钕分离系数只能达到1.4—1.5,而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达到了4。
徐光宪说,把国家宝贵的资源利用得更好,是一种乐趣。在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徐光宪感慨地说:“稀土紧紧连着我和祖国。”
来源:人民日报
(责编:石溪、杨鸿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