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辟谣平台
防护级别越高的口罩,越值得购买?使用一次性筷子会感染新冠病毒?《1月“科学”流言榜》发布,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1.流言标题:蝙蝠携带那么多病毒,应该直接消灭掉
流言内容:从新冠肺炎疫情爆出与蝙蝠有关联开始,这种会飞的哺乳动物就几次三番被拱上热搜。随着人们了解的相关信息越来越多,尤其是蝙蝠作为“病毒储存库”的特质,让大众对它们从恐惧到厌恶,甚至有人提出:既然它们的存在具有如此大的威胁性,就应该直接把这种动物消灭掉。
真相解读:蝙蝠需要保护,而非捕杀。首先,蝙蝠的食性丰富多样,在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蝙蝠还是众多植物的种子传播者和授粉者。其次,蝙蝠具有较大的科研价值。蝙蝠有很多独特的行为和生理特性,如具有高超的回声定位能力和飞行技巧、免疫功能强大、患癌概率低等。对蝙蝠的这些特殊生理特征和行为学进行研究,将为人类生存及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启发。避免人兽共患病的主要途径是禁食野生动物,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减少与野生动物接触。此外,要保护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2.流言标题:防护级别越高的口罩,越值得购买
流言内容:防护级别越高的口罩,越值得购买。阻隔病毒挑选口罩,看防护级别就行。
真相解读:阻隔病毒不能只看防护级别。根据国家标准《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GB/T 32610-2016),防护级别特指针对空气污染的防护,而防护空气污染物与防护病毒等病原体有很大不同。就算防护级别看似很高的KN95、N95口罩,也存在医用和非医用的区别。若要满足医用,应符合国家标准《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 19083-2010)。即便都能达到95%的过滤性,但医用标准比日常防护标准多一项“表面抗湿性”,即能够防护体液喷溅。而大众通常购买的KN95口罩多数符合国家标准《呼吸防护用品――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GB 2626-2006),对普通人群日常防护已足够,但是作为医护人员,则必须使用符合国家标准GB 19083-2010的医用防护口罩。
3.流言标题:大蒜能预防新冠肺炎
流言内容:有说法称,大蒜切片氧化15分钟后,放嘴里咬碎,含一会,咽下唾液,吐掉蒜瓣,能够有效杀灭新冠病毒。山东省兰陵县146万人,即便是在武汉打工的兰陵人也无一感染,就是因为当地人爱吃大蒜。
真相解读:此说法没有科学性。大蒜有一定的健康促进作用,但不等同于药物。大蒜中的功效成分为大蒜素等含硫化合物。经体外研究发现,大蒜素具有杀菌、抑菌、抗癌、抗衰老等作用,但大蒜中的大蒜素含量有限,即便在空气中氧化15分钟会有所提升,仍无法与药物相提并论。无论是热水冲服,还是含在嘴里,都无法提升其效果,更不用说流言中提到的“咽下唾液,吐掉蒜瓣”的方式,而且现有文献也没有任何有关大蒜能抑制新冠病毒的研究。
4.流言标题:压榨食用油比浸出食用油好
流言内容:有人因为受到“浸出工艺需要用到汽油”的传言影响,只认压榨油;而市面上的很多压榨油都会打各种健康的旗号,有的甚至直接强调,自家生产的是纯手工压榨油。
真相解读:无论是压榨油还是浸出油,只要是正规厂家生产并符合质量标准的食用油,都可以放心食用。浸出工艺确实与6号轻汽油——也就是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正己烷”有关。不过,根据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在最终食品检测中是不允许检测出正己烷的,因此消费者不必担心市面上的食用油中遗留有汽油而危害健康。至于自家生产的纯手工压榨油,在其制作过程中很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长期食用可能对健康有损害,因此不建议食用。
5.流言标题:电动车、混动车不需要热车
流言内容:寒冬来临,很多开车族在早上启动车子时,都面临一个问题——热车。然而,有说法称,电动车、混动车不需要热车,因为新能源车辆没有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
真相解读: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时,电动车、混动车反而更需要“热车”。新能源车辆虽然没有传统燃油车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但有动力电池,而环境温度是影响动力电池性能的主导因素之一。在较低的环境温度下,动力电池充放电的过程中副反应增多,性能会大幅度衰减。但目前绝大多数新能源车辆都已配备了动力电池预热系统和热管理系统,因此无须驾驶员主动“热车”,但在低温情况下,刚启动后的一段时间里,应尽量平稳驾驶,避免猛踩油门。
6.流言标题:使用一次性筷子会感染新冠病毒
流言内容:进入冬季以来,全国气温骤降,新冠肺炎疫情又呈抬头趋势,多地爆发聚集性疫情。一时间各类小道消息满天飞,最近有传言称“河北石家庄地区是一次性筷子的主产区之一,石家庄附近的农村地区是疫情中心,来自这些地区的一次性筷子可能带有病毒,使用后很可能会感染新冠病毒”。
真相解读:一次性筷子传播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很低,不必过于担心。首先,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次性筷子未必来源于有风险地区,而且有问题的产品也不会在市面上销售。截至目前,尚没有关于一次性筷子被污染的报道。其次,环境及物品确有传播病毒的可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研究员表示,在低温条件下,如-10~-1℃,新冠病毒可存活数周到数月不等,在低温且潮湿的条件下存活时间可能更长,而在常温下物体表面,新冠病毒的存活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再次,除不具备生产资质的小作坊,正规生产厂家主要采用机械化生产,仅在包装和运输过程可能与相关人员有直接接触,总体风险并不大。平时多关注官方通报,做好疫情防控即可。
责编:黄维佳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医学分社副社长
联合发榜:科学辟谣平台、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合作机构:CCTV生活圈
专家点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沙里淘金、去伪存真是一项技术活。本月上榜流言以疫情防控内容为主,真相解读密切贴近百姓生活,分工合作才能共享知识、共创财富、共谋发展,愿我们的明天永远比今天更好!(汪茜)
本期评审专家(按姓氏笔画排序)
评审组长:
汪 茜 解放军第三医学中心急救医学中心副主任 主任医师
评审专家:
孙丽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张 杰 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总工程师
陈潇凯 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 副教授
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