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锐:科技型中小企业要有自己的杀手锏

董菁、刘子若

2020年12月01日14:31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近日,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副主任陈锐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中小企业不能只是简单模仿,需要掌握自己的杀手锏和硬科技。

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育先机、开新局

陈锐指出,本届论坛聚焦“信任”、“合作”和“发展”三个关键词,但信任的前提条件是找到一种开放共享的机制,将科技、产经、创投三界的跨界资源,通过价值引领聚合起来。因此,本次分论坛主要聚焦两个方面:组织和机制。

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全会公报中强调,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陈锐表示,论坛所关注的“组织”,强调的是一种社会化的组织动员模式,希望在创设远景目标中,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育先机中开新局。主要聚焦两个方面:

第一,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能够真正跨越创新的“死亡之谷”。我们看到资本的“红海”、技术的“蓝海”,但还要看到在发展瓶颈上的创新的“死海”,这就需要以他山之石攻玉。因此,论坛邀请了来自北欧创新创业基地的CEO林水灵,探讨北欧技术创新的先进模式,希望推动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价值赋能,探索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

第二,我们将积极推动中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围绕国际前沿科技重大成果展示、全球科技文化创新态势研判、创新创业领域技术交易服务、多边跨界交流合作等重大议题,促进国际组织、创投机构、跨国公司进一步拓展在华合作渠道。尤其在“科创中国”全新品牌下,聚焦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州、深圳等中国创新枢纽城市,共同打造科创产业的区域样板间。将国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先进的理念、成熟的技术和中国庞大的需求与潜在的市场深度聚合,助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

第三,如何能够真正地让机制“活”起来、转起来,长久地进行一种新生态的维系。创新更重要的是“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此需要解决是不是需求引导、目标导向、价值引领的问题,其间要让企业真正感受到组织赋能的可能性。论坛希望在融通共赢中分享来自区域、行业和企业的好的经验,探讨如何实现组织聚合、价值聚变,构建一种开放型、协同型、枢纽型的网络。

技术创新需要杀手锏、硬科技

如今,科技创新的开放共享和国际市场的融通共嬴,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陈锐认为,技术创新要想做得好,首先离不开价值链前端和后端的串联。只有真正将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才可能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形成供需花名册、应用场景集和制度试验田。

其次,中小企业应该将来自源头的知识创新,例如高校院所的知识生产和创意设计,转化成产业技术领域的产品创新和场景创设。通过产业技术政策配套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实现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达到科技有效供给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动态均衡。

第三,创新要创造新的价值,而价值需要品牌的维系,因此应注重品牌的创新。

“从源头的知识创新,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产品创新,最终是服务和品牌的创新,实现全价值链的创新增值模式,就是我们需要共同探究和推进的时代选题。”陈锐强调。

他还指出:“中小企业不能只是简单地模仿创新,还要构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池,只有拥有自主可控的杀手锏和国产替代的硬科技,才可能在下一轮的全球创新博弈中,创设新赛道、开拓新场景,赢得新制高点的话语权。”

科技政策要打出组合拳、推出样板间

科技政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政策的制定离不开对机制环境的认知。陈锐表示,我们要推进产业政策、技术政策、人才政策乃至教育政策的有效整合。

首先,产业政策应串珠成链。产业链需要作进一步的优化布局。“在有先进、成熟技术可适应的场景中,产业链要做强做大。在需要及时进行淘汰更新和转型升级的产业中,我们要及时做好减法和除法,培育未来产业、做强新兴产业,实现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的高端幅射效应、跨界联通效应和价值倍增效应。”陈锐强调。

同时,技术政策应先机而行。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抢占先机、迎难而上,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陈锐表示,推动技术政策的前提是加强专利保护,加强知识产权的确权、维权和有效的利用。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更加尊重知识本身潜在的价值。

第三,人才政策应精准施策。陈锐强调:“要破除现在四维、五维的传统人才价值观,要在“小众的”、“非共识”的技术领域中,鼓励人才成长。人才在从“跟跑”到“并跑”而后“领跑”的过程,也是人才成长的过程。这需要我们从中央到地方,从区域到行业给予相应的复合型政策激励。”

第四,教育政策应有教无类。“治大国如烹小鲜,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需要有百年育人的制度体系,更重要的是激励一代一代人持续推进创新能力建设。”关于教育政策,陈锐还表示,在一些学科设置中,需要更多地关注细分领域,在技能型人才培育中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要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注重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使其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他还谈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鼓励、期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环境,给予他们相应的多元化政策扶持。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形成政策组合拳、实践样板间和人才直通车。”

(责编:刘子若、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