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天龙:构建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

浦天龙

2020年02月06日17:07  来源:中国教育报
 
原标题:构建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

学校是特殊的人员密集场所,学生具有基数大、多群居等特点,是传染病易感染人群。面对各种重大传染病的威胁,各方应群策群力,构建校园应急防疫机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各级各类传染病预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我国传染病总发病量整体呈降低趋势。近年来,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相继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深刻教训,同时也对纵深推进我国新时代健康卫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8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8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6亿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人员密集场所,学生具有基数大、多群居等特点,是传染病易感染人群。面对各种重大传染病的威胁,我们应着力建构校园应急防疫机制。

校园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据《卫生学大辞典》,病原生物感染引起的疾病称为感染症,感染症中有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继传播的感染症则称为传染病。较一般传染病而言,重大传染病更具有突发性、未知性、致命性等特征,一旦暴发,传染力强、传播范围广、人群易感性高、致死率高且应急治疗措施十分有限。历史上,鼠疫、霍乱等传染病都曾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和灾难性影响。新近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则是现实版的教科书,催人警醒。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还提出了“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的具体要求。作为特殊的人群密集场所,学校一旦发现重大传染病,如果没有快速处置,极易久“病”成“疫”,造成人员伤亡、心理恐慌、教学秩序混乱等不良影响。新近突发的重大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目前确诊病例包括来自学校的学生群体。当前,校园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构建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迫在眉睫

探索构建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保障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重大卫生疾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校园防疫形势不容乐观。

学生疾病防范意识有待提高。据中国科普研究所等相关数据,2018年包括学生群体在内的网民搜索“健康与医疗”方面主要包括“癌”“腰间盘突出”“纤维瘤”等治疗疾病范畴,轻视对重大传染病预防的关注与搜索。据新闻媒体报道,“非典”时期教育部发布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的第二天,在北京飞往长沙的某航班上,231名乘客中有九成是匆忙逃离的大学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传播蔓延过程中,安徽省境内5名大学生与来自疫情重灾区湖北武汉1名大学生聚会,6名大学生最终全部确诊……这些事件凸显了学生重大传染病防范意识和整体科学素养不高,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不容乐观。

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亟待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于传染病预防、疫情控制等方面有明确规定,《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等也对学校在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医护配备等方面有支撑性规定。但因这些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有待增强,各地在落实过程中与规定时有脱节;缺少监管方法、责任划分、事故追究等责罚和细化规定,致使各级教育部门、学校落实难度较大。

健康教育保障力度急需强化。大中小幼各阶段学校如果轻视传染病特别是重大传染病预防的知识科普,将致使学生预防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欠缺。相关资料显示,全国统一的传染病防控教材尚属空白,部分地区、部分学校还占用包括传染病防控在内的健康教育课时;除北京、上海外,很多省份为学校配备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的比例不足。另外,医科大学以外的高等院校,尽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研究能力,但是在校园重大传染病防治方面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探索构建高效有序的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迫在眉睫、意义重大。

构建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要找好着力点

构建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防疫机制,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构建规范的校园重大传染病防疫预警机制。相关部门应提请全国人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对于校园重大传染病的监管方法、责任划分、事故追究等方面予以追加并细化,切实保障重大传染病防控在责任上、效能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在全国范围内,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指导、督导大中小幼各阶段学校建立规范化的校园重大传染病防疫预警机制。具体来说,应成立重大传染病领导小组,明确相关目标与责任;严格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等规定操作,将包括重大传染病教育在内的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按照学生人数600∶1的比例配备校园专职卫生技术人员,并定期采购和补给医用物资等。

与此同时,各级教育部门应定期会同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公安等部门对大中小幼各阶段学校开展重大传染病应急演练,确保预警机制能够决策迅速、启动及时。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部门应当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校园重大传染病的防治研究、传染病知识教材的编写及科普工作,进一步提升校园应对重大传染病的预警能力。

强化全面的校园重大传染病防疫处置能力。快速响应、集中精力、科学调度,是校园重大传染病处置过程中的基本原则。学校突发重大传染病后,相关部门应结合实际,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通过隔离等手段控制重大传染病疫情的蔓延和发展。与此同时,充分运用自身储备的专职卫生技术人员等应急力量,展开必要的紧急医救、防疫科普、疫情监控,并将校内情况通报所在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及新闻媒体、行业协会,寻求外部医疗、物资等方面的援助。在此过程中,强化信息披露与心理辅导,消除由于不当谣言带来的学生恐慌。此外,如果疫情发端于寒暑假期并持续蔓延,可以采取延长假期的方式,让学生错峰返校,确保源头治理,确保假期后学生返校无交叉感染;探索常规课程网络教学的方法,减少并消除进一步在校园传染扩散的可能性。另外,教育部门还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探索购买民营教育机构的重大传染病预防等应用型网课并免费向学生开放。

健全完善的校园重大传染病防疫评价体系。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专家曾提出,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重大传染病会给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要为受到重大传染病侵袭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确保能够帮助学生重新建立或恢复到重大传染病暴发前的状态,使之能够正常生活与学习。定期或在重大传染病疫情结束之后对大中小幼各阶段学校重大传染病常规防疫成效进行问卷与实地调查,并通过各种形式对校园重大传染病应急预警能力、处置能力以及软硬件条件等方面作出评价,倒逼强化自身应急防疫体系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校园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长足发展。

(作者系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应急产业联盟理事、成员专家)

(责编:赵亮、董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