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专家教你如何缓解焦虑

李钊

2020年02月04日16:36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专家教你如何缓解焦虑

随着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战斗的进行,普通民众的恐慌、焦虑情绪有所蔓延。在国家卫健委的组织动员下,全国逾150万心理医生、二级心理师和部分高校老师已经全面响应,在各大互联网平台上为全国民众提供心理危机援助。

作为最早上线的一批专家,国家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成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康宁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温州医科大学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唐伟教授积极响应,仅1月29日和30日两天时间里,他就在线进行了300多人次的心理援助,从早上六点一直忙到凌晨两、三点,除了吃饭睡觉和正常上班,基本都在抱着手机回复群众咨询。

1月31日傍晚,唐医生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电话采访,随后转身就投入到紧张的线上心理援助中。他介绍,随着疫情的发展,在网上寻求心理援助的民众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现有的心理专业疏解力量严重不足,“能多帮助一个人,医院里就可能少去一个人,间接帮助一线医院战友减轻压力了”。

在线辅导缓解公众焦虑情绪

唐医生介绍说,这次疫情赶上了过年,本来的走亲访友、热闹聚会变成了居家隔离,以往的火树银花、赶集逛会变成了独守手机,很多人从来没有在家里足不出户待这么长时间,出现各种心理情绪甚至心理疾病再所难免。有人在家一天洗几十遍手,有人坐卧不安,情绪波动,动辄大发雷霆,有人忍不住想咳嗽,总感觉自己发热,吃什么都不放心。

在这次疫情发展过程中,新闻媒体对新增确诊病例等具体数据密切关注,但对广大民众的心理疏解与引导重视不足,加之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出现了很多谣言,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上加重了普通民众的焦虑、躯体化转换甚至是抑郁、强迫情绪和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

上网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次呈几何级数增长,唐医生最初做在线心理疏导时,一天只有10-20人问诊,现在每天都有好几百人向他寻求心理支持。

按唐医生做过的心理援助数据统计,大约有70%的线上求助来自女性,剩下30%为男性。

最初的在线心理援助需求,主要来自武汉和湖北地区,现在已经扩展全国各个省市,尤其是信息相对不畅的偏远地区。

未知引发的恐慌迫切需要专业人士的引导介入,除了语言舒缓辅导,还要综合运用“安全岛”“保险箱”“蝴蝶拍”、瑜伽、冥想等多种肢体治疗手段,比如“蝴蝶拍”就是双手交叉环抱手臂,然后左右交替轻拍上臂靠近肩部位置,连续做几个疗程,就可以强化和植入积极力量,精神压力也能得到有效释放。

但在线辅导毕竟不是临床治疗,患有一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的公众在自我隔离时,较正常人压力更大,反应更激烈,有人会出现幻听、幻视和被迫害妄想,随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这时就必须引入线下药物和人力的治疗。

指导帮助60后父母带上口罩

唐医生是国内心理咨询、治疗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拥有20多年的从业经历,参与过汶川地震、“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和多次地震、台风后的心理咨询、治疗工作。但他面对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时,还是碰到了一些特殊病例。

一位32岁的女士瑞红(化名)来自深圳周边乡村,她从城里回到老家过年,就碰到了80后遇上60后的烦恼。瑞红的父母一辈子在家务农,热闹惯了,也不愿意戴口罩,疫情期间还是走家串巷,去给亲戚朋友拜年,并指责瑞红小题大做,还说“就你们城里人命金贵”。瑞红和父母大吵几次,还是一筹莫展,只能自己戴上口罩,在家里生闷气,同时她也很恐惧,担心父母在外感染病毒。

唐医生说,这属于知识不对等带来的矛盾,老人在农村守了一辈子,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全然没有概念,更谈不上警惕和采取预防措施。针对这种情况,唐医生给出两点建议:一是一定做好自身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保护他人;二是在农村要找外部资源,帮助自己做工作,例如父母在村里敬重谁,怕谁,最听谁的话。

瑞红依计而行,直接去找村长、村支书,并发动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一起给父母做工作,瑞红父母终于老老实实戴上了口罩,也不再出去访亲拜年。瑞红在线给唐医生打出了100分。

150万心理工作者正全力以赴

大疫面前,普通民众情绪确实需要引导,否则疫情过后,就有可能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征)。

2008年汶川地震,第一次让心理咨询医疗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而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则让在线心理援助得到更多的认同。以前人们总是认为,心理治疗总得医生和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但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所迫,线上心理咨询援助开始大显身手。

唐医生说,“人体自身免疫力,正跟一个人的心理状况、精神状态密切相关。这次很多人已经自发自觉地通过各种手段在网上寻找心理疏导方法,再加上全国150万心理工作者的努力,一定能激发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心。”

(责编:赵亮、王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