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究竟是什么?患者应注重长期规范化管理

2019年03月22日10:39  来源:医普惠明
 
原标题:【慢性肾病50篇】第二篇 什么是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CKD)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程超过3个月的肾脏疾病。据2012年北京大学王海燕教授发表于世界著名杂志《柳叶刀》的研究报道,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10.8%,也即十个人之中就有一个人罹患慢性肾脏病。不少慢性肾脏病可以发展至尿毒症,甚至还会导致其他脏器不同程度的损伤,严重危害人体的健康。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全球高度重视的卫生问题,也是每一位读者必须注意的健康问题。

什么是慢性肾病?

肾损伤持续超过3个月,就称为慢性肾脏病。为什么是3个月呢?因为3个月是区分急性肾脏病和慢性肾脏病重要的时间界限,一般认为超过3个月的肾损伤不可逆。而7天之内的肾脏损伤或肾功能减退称为急性肾损伤,大部分肾功能可全部或部分恢复;7天至3个月的肾脏损伤或者肾功能减退称为急性肾脏病,部分肾功能还可以恢复。

那么,如何判断肾脏损伤或肾功能减退呢?出现以下一个或多个指标说明肾脏结构或功能受损:① 随机尿白蛋白/肌酐比率(ACR)≥30mg/mmol;②尿常规检查尿蛋白阳性或出现红细胞尿或白细胞尿(排除尿被其它分泌物污染);③经皮肾活检证实肾组织异常;④影像学检查证实的肾脏结构异常;⑤肾功能减退指的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eGFR<60ml/min/1.73㎡);⑥有肾移植病史。

慢性肾病的严重程度怎么分期?

根据慢性肾脏病严重程度,可分为5期,具体分期及风险见下表。

(图片来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义工“幸福银行”医普惠明工作室)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但由于病因不同、个体差异以及治疗是否合理等因素,有的病情缓慢进展,而有的却快速进展;如果患者每年eGFR下降超过5ml/min/1.73㎡,则一般认为属于快速进展。而事实上,即使没有任何肾脏病,当年龄超过40岁以后,每年eGFR下降理论上超过1ml/min/1.73㎡。

慢性肾病的病因是什么?

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药物、毒物、感染、肿瘤和遗传因素等一切可能损害肾脏的原因均可导致慢性肾脏病。

我国慢性肾病第一病因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约占慢性肾脏病的一半;第二位病因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约占慢性肾脏病的四分之一;第三位病因为高血压性肾损害;而第四位病因为梗阻性肾脏病。而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慢性肾病首位病因为糖尿病肾病,其次为高血压肾病和免疫性肾小球肾炎。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10年我国新发的慢性肾脏病也以糖尿病肾脏疾病为首位病因。

(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指一组病因不明,以免疫异常为主要肾损伤机制的肾脏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和/或血尿、水肿、高血压,甚至肾功能减退。如果肾穿刺活检,可以发现此类患者均可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肾脏病理损伤,但均以肾小球损伤为主,可伴有肾小管、肾间质的急性或慢性损伤。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可进行临床和病理分型。临床分型包括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5种临床类型,除了急性肾小球肾炎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不属于慢性肾脏病,其它临床类型的肾炎将在后面相关篇章阐述。而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分型错综复杂,比较常见的病理类型有肾小球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分IgA非IgA)、新月体性和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等。读者必须注意的是,一种临床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常常包括多种病理类型,例如肾病综合征至少包括肾小球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和膜性肾病等三种常见病理类型;而反过来,一种病理类型肾小球疾病却有多种临床表现,例如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既可表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表现为隐匿性肾炎。一般读者对这些理解起来比较难,但必须理解的是,同一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人常常有多个诊断,例如IgA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炎可是同一病人的不同诊断名称,但这是正常的,也是正确的。

(二)糖尿病肾病

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主要包括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和系统性血管炎肾损害、肿瘤相关性肾损害等。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慢性肾脏病第二位病因为糖尿病肾病,而我国目前糖尿病患者高达1.3亿,这些病人约有20%会发展为糖尿病肾病,因此,相信不久的将来,糖尿病肾病将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第一病因。故现在大家必须行动起来,通过各种措施共同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借此减少我国慢性肾脏病人群的剧增。

(三)高血压肾损害

我国慢性肾脏病第三位病因为高血压性肾脏损害。中国高血压联盟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人群达1.2亿,另外我国相关报告显示高脂血症人群达1.1亿、高尿酸血症人群达1.8亿。高血压、高尿酸血症和高脂血症常常在现代人中并存,而高尿酸和高血脂会加重高血压对肾脏的损害,它们都是慢性肾病重要危险因素。而中国高血压联盟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不足30%、高血压控制率不足18%,广大民众必须重视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等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须严格控制达标,从而减少慢性肾病的发生。

(四)梗阻性肾病

因尿路感染、结石、尿路梗阻、药物毒性引起肾小管间质损害统称肾小管间质疾病。必须注意的是单纯的尿路感染、肾结石如果没有导致肾脏结构和功能损伤时,并不能称为慢性肾病。泌尿系结石阻塞引起肾脏积水等超过3个月,导致肾脏结构异常如肾皮质萎缩、瘢痕,才能称为梗阻性肾病。与国际不同的是,我国排在第四位的慢性肾病病因是梗阻性肾脏病,此病在早期是可防可治的,通过定期筛查肾脏B超便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泌尿系结石,如果采取正确的措施,肾结石所致的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和进展是可以预防的。

导致慢性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主要有哪些?

(一)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长期不能控制的大量蛋白尿更是慢性肾脏病快速进展危险因素,患者可在3-5年内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

(二)高血压、高尿酸和高血脂既是慢性肾脏病的病因,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三)不良生活习惯如抽烟、过度劳累、高蛋白饮食等也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

(四)药物滥用、特别是中药的滥用导致慢性肾脏病进展在临床上屡见不鲜。

(五)原发病情活动,特别是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病情活动可加速慢性肾脏病的进展。

慢性肾病如何长期规范化管理?

虽然慢性肾脏病不易治愈,但通过长期规范化管理,病情进展就可变慢,甚至可能被遏止,所有的慢性肾脏病病友必须要有信心和耐心!慢性肾脏病病友首先应重视并尽量将血压、血糖、血尿酸、血脂和蛋白尿等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控制好;其次是要定期找肾病专科医生复查,复查时间间隔根据病情1-3月不等,并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治疗,千万不能嫌麻烦或抱存侥幸心理而长期不复诊;第三是不能滥用药物,很多药物需要经过肾脏排泄,弄不好就伤肾,治疗用药也应尽量精简,在备孕怀孕、感冒发烧拉肚子等特殊时期,药物的服用需要更加慎重;最后是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清淡饮食,一般要低蛋白和低盐饮食。慢性肾脏病患者具体如何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以后还会有详细的阐述。 (湛江市中心人民医院肾内科曾蕾、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刘华锋)

来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义工“幸福银行”医普惠明工作室

(责编:赵鹏、张希)